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周社会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对这一时代经济活动的考察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兴趣,然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这项研究在今天仍有进一步展开的必要。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为我们认识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理论武器,但是,它仅仅是对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一般性概括,也就是说它是在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后概括出来的一个理论。考虑到前辈学者对生产力因素已做了深入的研究,因而我们便将注意力转向“非经济因素”这个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方面,以求推进这项研究。从文化史学的视点出发,本文通过对政治、人口与宗教三个“非经济因素”在东周经济活动中的重大影响进行分析,说明非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活动中的非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研究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文章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从分析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关系的论述入手,指出了以往的古代经济史研究中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并通过对近来研究的分析,提出从非经济因素的视角来解释东周社会的经济活动。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了东周经济生活中的政治因素。东周社会是一个政治全面干预和支配经济的时代。这从“重农抑商”政策与中国国家产生方式的关系、礼仪与贵族阶层的产品流通、借贷关系转化为政治权谋层面上的施舍、典范政治畸变为上行下效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以及其它如从经商理念出发的政治投资、在水利建设中的政治权谋、政府对市场运作的管理等方面深刻地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人口在经济活动中影响的分析。在东周社会巨变中,人口因素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地关系的紧张,直接影响了东周社会的土地制度、社会分工以及赋税制度。 第四部分考察了宗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我们总是一味强调经济生活对其它领域的影响,总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经济的派生物,从而忽视意识形态的巨大反作用。事实上,在东周社会中,藉田以供粢盛、生穜稑、祈雨、八蜡、祈年等宗教活动正是先民为了对付不可预料事情而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