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和针刺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对比研究,观察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VAS视觉模拟评分和肩关节半脱位AHI值的变化,探讨采用针刀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治疗的可行性,以及针刀治疗的即时疗效、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为中风后肩关节半脱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60例经临床治疗筛选收集到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康复锻炼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患者肩部及周围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取定点同对照组,采用针刀进行治疗,1个周期为4个疗程,1疗程共7天,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天后、治疗4个疗程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VAS视觉模拟评分和肩关节半脱位AHI值测量及记录,并在治疗后3个月随访后对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程度、患侧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之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因、患侧,FMA评分、VAS评分、AHI值,分别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1天后,两组观察指标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FMA评分、VAS评分、AHI值,经统计学检验,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刀对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源性疼痛疗效明显,具有即时疗效;对照组患者FMA评分、VAS评分、AHI值,经统计学检验,均P>0.05,说明针刺治疗肩关节半脱位、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疼痛无即时疗效。3.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均FMA评分明显升高、VAS评分和AHI值明显下降。较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FMA评分、VAS评分和AHI值经统计学检验均P<0.01,差异显著;组间比较,三个观察指标经统计学检验均P<0.05,说明针刀与针刺治疗中风后GHS、上肢运动功能、疼痛有确切疗效,且针刀治效优于针刺疗效,即针刀、针刺治疗中风后GHS、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的近期疗效显著,且针刀治疗的近期疗效优于针刺治疗。4.治疗后3个月随访、复查与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FMA评分、VAS评分和AHI值各经统计学检验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结束3个月内,针刀、针刺治疗中风后GHS、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的远期疗效稳定。组间比较,FMA评分、VAS评分、AHI各经统计学检验得P<0.01、P<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刀治疗的远期疗效优于针刺治疗。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经非参数检验,P=0.007<0.05,差异有意义,说明针刀治疗中风后GHS疗效优于针灸治疗。结论:1、针刀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优于针刺治疗。2、针刀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肩关节半脱位程度、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缓解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源性疼痛,即即时疗效明显、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