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月南亚高压季节突变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hghjhghj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OLR资料,系统分析了4-5月南亚高压季节突变过程的特征、可能机制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南亚高压通过季节突变过程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整个季节突变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高空反气旋流场存在纬向“双中心”结构,其实质是西部中心生成加强和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共同进行的过程,是大气热力因子变化的产物。 (2)南亚高压季节突变的可能机制是:随着对流沿亚澳“大陆桥”北移和中南半岛对流建立,中南半岛上升运动加强,高空辐散加剧,西部中心在中南半岛南部生成,南亚高压开始分裂;随后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热源突然东撤至150°E以东,中南半岛热源成为主导,在加热区东面对流层高层激发出气旋式环流,造成南亚高压在120°E附近分裂;之后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对流加强,中南半岛上空释放大量潜热,上升运动进一步加强,西部中心加强北抬,同时南海南部对流开始加强,其释放的潜热加热会在加热区东部的对流层高层激发出正涡度变率,令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南亚高压重建完毕。 (3)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中南半岛对流建立较早(4月第5侯)且较强,4月下旬西太平洋暖池对流不活跃,南亚高压东部中心偏西偏弱,南亚高压完成重建偏早;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年,中南半岛对流建立较迟(5月第2侯),4月下旬西太平洋暖池对流较活跃,南亚高压东部中心偏东偏强,南亚高压完成重建偏晚。说明除了中南半岛对流之外,4月下旬西太平洋暖池的对流活动状况和南亚高压的季节突变过程以及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关系密切。
其他文献
大量证据表明,由于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GHG)浓度的增加,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急剧变化。GHG的减排也因此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我
大气环流持续性异常现象——阻塞系统的活动,是一种在西风带中重要的低频变化过程。由于阻塞事件的发生和存在会对相关区域的天气,例如夏季降水,冬季寒潮、冻雨等造成极大影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的一日四次高度场、风场资料,尝试用天气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确定西南低涡的定量统计指标,统计分析54年西南低涡发生的时次及其时空分布等。对1951~2004年
本文着重分析了在不同温室气体稳定浓度水平下中国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特征,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检验了IPCCAR4多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当前气候的模拟能力;二是在S720和S5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式逐渐提高,人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地形及较小尺度的天气变化。但是,它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局地发生的突发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预报结果
本文利用广西具有气候代表性的32个站点1961~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引入季节无雨日作为划分干旱的标准,采用EOF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西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用NCEP再分析资料、N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