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水平还不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引入高中数学课程中,意在“建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反思的习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2009年,内蒙古进入新课程改革,各个学校都在试图快速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如何更好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给高中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本文通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学习领会“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课题的选取、研究方案的制定、如何实施,研究结合本地区特点如何在学校中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研究性学习理论概述。首先简要论述研究、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在考察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发现学习的异同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即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第三部分,高中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调查。在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学生中采用分层抽样选出一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该校全体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和教师、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看法。第四部分,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结合第三章的调查结果,用个案研究法,就“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一课在选题、教师指导、评价等方面如何实施进行分析,为今后教师开展研究性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