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自然病程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23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患者视野进展速度及其危险因素的自然病程研究。
  对象和方法:本研究属于前瞻性队列研究。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WenzhouGlaucomaProgressionStudy,WGPS)主要通过社区筛查的方式建立以温州地区人群为基础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研究队列,该研究从2014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临床科研中心开展至今,受试者的随访间隔一般为3-6个月。通过Forum软件(Zeiss,Dublin,美国)中青光眼进展分析(GlaucomaProgressionAnalysis,GPA)的趋势分析结果量化视野进展速度,包括平均偏差(MeanDeviation,MD)和视野指数(VisualFieldIndex,VFI)的进展速度。根据GPA的事件分析(视野进展定义为连续的3次视野检查中有至少3个相同位置的测试点与基线相比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恶化,即P<0.05),将纳入眼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析POAG眼视野进展的危险因素。采用Lenstar眼科光学生物仪测量眼轴长度(Axiallength,AL)和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CornealThickness,CCT);根据每次随访时测得的Goldmann压平眼压(GoldmannApplanationTonometry,GAT)确定基线眼压、随访期间的眼压波动(标准差)、平均眼压、最高眼压、最低眼压和眼压范围。眼压数据截止最近一次随访(无进展者)或进展当次随访(进展者)。本文截止时间为2019年4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0.0(21.8,47.0)月。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t-test)或秩和检验(Mann-WhitneyUtest)对计量资料进行组间差异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test)对计数资料进行组间差异性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与视野进展相关的参数。若P<0.05则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POAG眼视野进展比例和速度
  本文共纳入分析140人(140眼),其中19.3%(27/140)眼出现视野进展,进展的中位时间为24.0(16.0,40.0)月。POAG眼VFI进展的中位速度为+0.05%/年,MD进展的中位速度为+0.20dB/年。
  (2)POAG患者视野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进展组、非进展组的VFI改变的速度分别为-3.50(-7.10,-1.80)%/年、+0.40(-0.60,+1.40)%/年,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23,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基线年龄大(HR,1.080;95%CI,1.019-1.143)、基线眼压高(HR,1.120;95%CI,1.016-1.236)、随访期间平均眼压高(HR,1.145;95%CI,1.001-1.309)、随访期间眼压波动大(HR,1.750;95%CI,1.193-2.566)为视野进展的危险因素。AL长(HR,0.725;95%CI,0.532-0.988)为视野进展的保护因素。未发现CCT(P=0.939)与视野进展的关系。
  结论:本文发现在中位随访时间40.0月中观察到19.3%POAG眼出现视野进展,进展的中位时间为24.0月,POAG眼进展的速度非常缓慢。同时,基线年龄、基线眼压、随访期间平均眼压、随访期间眼压波动、眼轴长度为POAG视野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未发现中央角膜厚度与视野进展的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1、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人口学特征.2、分析CSC患者的年龄、基线视力、治疗情况和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眼底蓝光自发荧光(bluelightfundusautofluorescence,B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
目的:通过在角膜曲率最大径线做角膜缘隧道行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P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伴散光,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与LASIK术后视觉效果进行比较,评价其术后的视觉质量,以期为高度近视的矫正提供另一选择。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高度近视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0例(53眼)。A组:接受虹膜固定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共15例(26)眼。B组:
研究目的:  视网膜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出现已被证明与眼睛中活性氧(ROS)的产生有关,而氧化铈纳米粒子已经被证明可以作为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1],但目前尚缺乏系统性地研究氧化铈纳米颗粒作为药物的生物安全性。本研究将已合成的3种不同大小(3-5nm、20nm、100nm)的氧化铈纳米颗粒(CeNPs)作为药物,分别以2种不同浓度(42.5μg/mL、170μg/mL)对SD大鼠行
目的比较4种类型(虹膜夹型、房角支撑型、可植入胶原镜、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屈光晶状体)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intraocularlens,PIOL)植入术的远期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通过电子病历及文本资料收集2005年6月~2013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主觉验光随访时间大于3月,眼压随访时间大于2月的患者资料,排除年龄小于18岁
学位
目的:  近视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屈光不正,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巩膜RXRα可能通过调控胶原的合成,从而参与近视的形成;为了深入探讨RXRα对近视形成的调控机制,本实验将采用巩膜RXRα特异性敲减的小鼠以及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共同验证RXRα对Ⅰ型胶原合成的调控作用,进而阐明巩膜RXRα参与近视形成的机制.  方法:  1)体内实验:通过在RX
学位
目的:实现一种基于微小气流激励的非接触式光学相干弹性成像技术的在体测量,并应用于活体角膜生物力学的评估  方法:生物组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其最基本的表现即为应力下发生相应大小的应变,且同一组织应力与应变比值一般为定值,我们称为该组织的弹性模量。除此之外,弹性大小也会影响传播于组织内的机械波如剪切波波速的大小,根据这一原理,本实验通过将高速SSOCT系统与脉冲喷气系统整合,实现对角膜组织在时间和
学位
目的:  近视是最常见的一种屈光不正,近年来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近视所致的并发症在中国人群中成为第二大致盲因素。近视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确切病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遗传、环境因素均可能起到一定作用。目前认为病理性近视可能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因此利用遗传学方法寻找病理性近视的致病基因,是近视研究的良好切入点。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使用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
目的:  正常的屈光发育需要正确的视觉信号的引导,它包括视网膜信号转导,脉络膜信号调控及巩膜重塑,其中电耦联是视网膜信号转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成电耦联的缝隙连接蛋白在视网膜上广泛分布,并参与视网膜的横向和纵向信号转导。本实验室前期试验发现,视网膜缝隙连接参与豚鼠近视的发生发展。所以本课题拟明确视网膜水平细胞间由Cx57构成的缝隙连接,及主要参与视杆通路的Cx36形成的缝隙连接在形觉剥夺性近视中的
目的  采集不同眼底疾病行玻璃体切除合并内界膜剥除术中剥除的内界膜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且对比观察内界膜上水通道蛋白分布及数量改变,探讨其与这些眼底疾病发生发展的联系。  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玻璃体切除合并内界膜剥除术患者的内界膜组织,包括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继发性黄斑前膜、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按需求进行不同处理: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内界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