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交时代的到来,让社交媒体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伟大产物。中国社交媒体从网络论坛发展至今,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在短短几十年间,国内社交媒体经历了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也经历了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及新技术的融合和冲击。伴随着各类社交媒体的兴衰交替,社交媒体的使用者逐渐成为了网络空间中的“移民”并开启了社交媒体间的迁徙之旅。同样在这几十年内,作为“数字原住民”主体的中国青年群体迅速崛起,他们的成长伴随着改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时代的到来,让社交媒体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伟大产物。中国社交媒体从网络论坛发展至今,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在短短几十年间,国内社交媒体经历了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也经历了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及新技术的融合和冲击。伴随着各类社交媒体的兴衰交替,社交媒体的使用者逐渐成为了网络空间中的“移民”并开启了社交媒体间的迁徙之旅。同样在这几十年内,作为“数字原住民”主体的中国青年群体迅速崛起,他们的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快速社会转型,成为中国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也成为了当前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交媒体的迁徙行为是公民媒介生活的一部分,本文希望能够阐释当下社交媒体给中国“数字原住民”带来的价值与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社交媒体如何改变着当下中国社交媒体使用者的互动方式与文明进程。同时,通过剖析社交媒体迁徙行为的动机与影响,本文意在把握其中的网络行为规律,从而一方面指导大众能够正确认识并处理由社交媒体所影响着的人际关系,抵御社交媒体迁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为社交媒体运营商在产品设计、用户服务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持。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移民研究中的推—拉—锚定迁移理论与复媒体理论来解释中国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体迁徙行为。通过参与式调查与深度访谈,本文试图走出个案,阐述媒介迁徙行为中的具体呈现,即“场所迁徙”与“注意力迁徙”。此外,本文总结了社交媒体迁徙行为的决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厘清了“场所迁徙“与“注意力迁徙”二者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关系,即“场所迁徙”的发生以“注意力迁徙”的发生为前提,但“注意力迁徙”不一定都会发展成为“场所迁徙”,在整个迁徙行为过程中二者由推拉锚定因素影响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研究两种迁徙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的同时,本文还重点分析了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其中,传播技术的进步与媒介自身的宣传推广成为社交媒体迁徙行为的主要拉力;虚假信息的泛滥、个人隐私的侵犯、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管理成为社交媒体迁徙行为的主要推力;社交平台发展下逐渐增加的“搬家”成本和潜移默化的用户使用习惯则成为了社交媒体迁徙行为的锚定因素。最后,通过与中国青年群体的深入访谈发现,社交媒体的迁徙行为能够更好地青年人提供信息寻求、娱乐休闲、圈子融入、焦虑宣泄的服务,带来个人使用上的满足,与此同时,也需警惕观众区隔可能带来的形象管理失败以及社交沉迷和社交倦怠两个极端的媒介使用方式。
其他文献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新时期共同富裕被赋予新的内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与之相匹配。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在新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技术替代劳动力、扩大中等收入重点群体规模等层面发生了新变化。然而,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仍面临城乡区域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结构不优、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朝向共同
研究背景: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4%~10%。病变可以发生于全身各处,大部分分布于头颈部,而分布于面部的血管瘤约有1 5.8%侵犯鼻部。由于鼻部血管瘤有较高的毁容及功能损害风险,2019年美国儿科学会将其列为高风险等级管理。目前对于鼻部血管瘤的治疗呈现多元化状态,主要包括: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全身治疗、有创治疗等,但目前尚无学者将不同治疗方式间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系统性的进
本文在探究新兴技术和传播学发展的基础上,将公共文化场馆自身的建设置于智能时代大的传播环境中,强调了技术对公共文化场馆传播的重要性,重点研究在智能传播环境下公共文化场馆受众拓展的创新策略。技术的变革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数字化生存的人更展现出诸多新的特征。公共文化场馆尤其要重视人的变化、了解人的需求,从而更好的展开受众拓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受众在智能传播环境下的新变化,包括心理上的情
背景:骨膜牵张也具有促进成骨和微血管生成作用,但能否用于治疗糖尿病足目前尚未明确。目的:对骨膜牵张促进骨和血管再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明确该技术用于糖尿病足治疗的理论基础,并介绍其在治疗糖尿病足中的初步应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PubMed及Elsevier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牵张成组织技术、牵张成骨、胫骨横向骨搬移与糖尿病足、骨膜牵张、骨膜牵张成骨、骨膜牵张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时代一位涉猎广泛、作品丰富的音乐巨匠。他的艺术歌曲——特别是法语艺术歌曲——的创作,以往受到的关注却比较少。实际上,他的法语艺术歌曲集中在其艺术歌曲创作的开创阶段,对法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演唱及研究价值。李斯特的法语艺术歌曲在他所有艺术歌曲中因为他的人生经历从而有着独特且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关注的
幼儿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幼儿师资的培养与质量问题也愈发引起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培养专业幼儿师资的专业,其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儿师资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的教学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在学前教育教学中,音乐教学是其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学生音乐本能的开发、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泰奥多尔·古维(Theodore Gouvy,1819-1898)于1888年创作的木管九重奏《高卢小组曲》(Op.90)。古维是19世纪欧洲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主要以交响曲、室内乐等器乐作品为主,虽然与当时歌剧盛行的欧洲似乎毫不相干,但其作品在传统技法之上融入了大量法国传统的音乐元素,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音乐风格,并得到同时期广大音乐家的认可。《高卢小
东山魁夷(ひがしゃま かいい Kaii Higashiyama)是日本现当代著名风景画家,他以澄澈的画风与和谐、纯净的色调闻名于世界画坛,通过对外部风景的把握描绘,从而传达对生存、生命的价值及思考,与对自然美好的渴望与喜爱,展示了其丰富自由的精神世界,被人誉为“心象风景画家”。东山魁夷的风景画作品并不是对自然风景单纯复刻与描摹,他十分注重形式美的表达,使画面在保持传统日本画形式美感的基础上,加入西
塞札尔·弗朗克(Cesar Franck,1822-1890),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和管风琴家。他一生创作涉及众多领域,其中的钢琴独奏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极具特色,创新性地将古典主义的形式与浪漫主义的语汇相结合,对后世的钢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笔者选择了弗朗克晚期最具代表性的两首钢琴独奏作品:《前奏曲、圣咏与赋格》以及《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为研究对象,
心性之学乃儒学核心问题,儒家的美论亦离不开心性。儒家立学的基本思路为下学上达,下学的内在动能为心性的召唤,上达是“本心”的纯然显露。本文旨在以先秦儒家心性工夫为线索,寻求到中国古典美论的精神内核。第一章讲何为心性与心性工夫,并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根本上,心性工夫表现为先秦儒家对内圣外王天人合一之境的追求,内圣是个体精神内在的圆满,而外王则是精神内在圆满的外在呈现。随着心性工夫的深入,对心性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