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在中国能源矿产资源储量中的占比超过95%,这样的能源禀赋决定了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导地位。但是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因煤炭燃烧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致使“去煤化运动”的提案呼之欲出,旨在通过将煤炭等量代换成等热值的石油或者天然气资源,通过降低煤炭消费的比例,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减少燃煤导致的空气污染。煤制油气是一门将煤炭在特定的条件和容器内直接气化,生成天然气的工艺技术。本文基于调研得到的煤制油气、煤化工企业的生产数据、财务数据和环境数据,对煤制油气产业的成本、环境影响、市场条件和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煤制油气在中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大力加强煤制油气产业的相关建议。本研究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分析煤制油气企业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税费成本和财务成本。当国际油价达到50美元/桶的时候,煤制油气便可以实现盈亏平衡,高于这个价格便可以实现盈利。煤制天然气的全成本约为2.32元/立方米,在目前的天然气市场价格下,只有微弱的利润。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只有当一个产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才能降低成本,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聚集了相关的企业,企业间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煤制油气本质上是煤化工产业的一个分支,应与煤制甲醇、煤制烯烃和火电等传统煤化工产业集聚在一起,形成煤炭产业集群,共享煤炭资源,共用如公路、共用管道等基础设施,并形成上下游产业。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煤制油气是中国能源安全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原油市场对国外的依赖。同时,研究表明煤制成品油气相对于石油提取的成品油和常规天然气,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清洁度,是一种相对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发展煤制油气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间接煤制油工艺对原料煤品质要求较低,中国煤类结构复杂,褐煤、低阶煤含量多,应优先发展间煤制油,尤其是接煤制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