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交响曲》作为马勒早期交响曲的重要代表作品,是作曲家早期交响曲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探寻的集中反应,并且也对其后的交响曲创作(例如《第四交响曲》)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交响曲》在马勒交响曲思想体系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梳理有关马勒《第三交响曲》的研究及现状,以哲理内涵的角度为切入点探寻作曲家在这部交响曲中所表现出来的,例如大自然的本质、生命形式的产生与发展等具有深奥哲理性质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同时与音乐文本紧密结合,以此逐渐揭开马勒在《第三交响曲》中为我们所呈现的宏大的交响曲世界。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在第一个章节中主要探讨在马勒《第三交响曲》中有关标题问题的讨论和争议,这一部分也是文章内容结构的基础。在第二章节中笔者提出了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马勒的自然观,不同于其他作曲家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在《第三交响曲》中马勒对于大自然的思考是现实而残酷的,生命形式的个体在大自然中遭受苦难而最终凋零,同时笔者在这一部分中想要强调的是,在生命个体死亡内涵的背后却是蕴含着作曲家对于“生”的希望,这里的“生”指的是生命形式更高维度的重生,是解救。第三、四章是连贯发展的两个章节,在这里一切初始于“黑夜”中所蕴含的矛盾体,矛盾体是在《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中首次出现,然后进一步发展至其后的第六以及第一乐章,并成为乐章中音乐结构或者主题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