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之一,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种群数量极其稀少,分布区狭窄,野生植株仅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结合天目铁木的现实状况,本文以分布于西天目山的天目铁木幼苗、人工林成株和自然成株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开展了如下研究:(1)分析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天目铁木植株的季节性化学计量特征;(2)在人工林和自然植株的植冠内,比较了上层和下层各构件单元在不同季节的化学计量特征;同时,分析比较了枝系中一级枝系和二级枝系在不同季节的化学计量特征;(3)分析天目铁木幼苗、自然植株和人工林植株生境中的土壤化学计量特征;(4)比较了天目铁木和欧洲铁木(O.carpinifolia)植株的构件单元季节性化学计量特征和土壤特征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分别与全国主要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比较。主要结果包括:(1)天目铁木的幼苗、人工林植株和自然植株各构件C、N、P含量在生长季表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天目铁木叶片C含量在437.201±1.23~526.95±24.72 mg·g-1之间,均值约为477.5 mg·g-1,略高于全球植物的C含量平均值(464.00 mg·g-1);其叶片N含量在9.78±2.92~49.49±6.54 mg·g-1之间,其均值(21.98 mg·g-1)高于全球植物N含量均值(20.60 mg·g-1),而叶片P含量在1.01±0.60~1.62±0.43 mg·g-1之间,其均值(1.25 mg·g-1)明显低于全球植物P含量的均值(1.99 mg·g-1)。与天目铁木相比,欧洲铁木叶片C、N、P含量分别为524.01±14.47、49.49±6.54和1.17±0.23 mg·g-1,表现出较好的利用资源能力。(2)天目铁木的幼苗、人工林植株和自然植株C、N、P含量表现出不同的配置格局。幼苗叶片C含量>欧洲铁木>人工林植株>自然植株;叶片N含量为欧洲铁木>幼苗>人工林植株>自然植株;叶片P含量则为人工林植株>欧洲铁木>自然植株>幼苗。(3)在天目铁木植冠内不同层次,叶片C、N、P含量具有不同的配置格局。其中,自然植株上层叶片的C含量明显大于下层的,而N和P含量则低于下层。人工林植株上层叶片C含量与下层接近,N和P含量也表现为上层小于下层的趋势。在枝系结构中,自然植株和人工林植株二级枝的C含量均大于一级枝的,但一级枝的N和P含量均大于二级枝。自然植株上层雄花序C、N和P含量均高于下层的雄花序,果序的C、N和P含量也是同样趋势。随着物候期的变化,植物的营养元素的生殖分配也在变化,在天目铁木自然植株上层,果序C、P含量在生长发育中呈减少趋势,而N含量则随季节明显增长。在人工林植株上层,雄花序的C、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P含量为减少趋势。欧洲铁木C、N、P在雄花和果序中的分配优于自然林以及人工林。(4)在天目铁木的各构件中,C、N和P含量有不同差异。其中,芽的C含量>二级枝>叶>雄花序>一级枝>果序;N含量的大小趋势为:雄花序>果序>芽>叶>一级枝>二级枝;P含量则为:芽>雄花序>果序>叶>一级枝>二级枝。在元素比值方面,C:N的大小为:一级枝>芽>叶>二级枝>果序>雄花序;C:P为:二级枝>一级枝>叶>果序>芽>雄花序;N:P表现为果序>雄花序>叶>一级枝>芽>二级枝。(5)天目铁木生长地土壤中C含量低于大多数地区的森林土壤,土壤中的N、P含量也明显低于中国平均值和亚热带丘陵地区。天目铁木人工林内土壤C含量大于自然植株的土壤,这可能与自然植株林下经常性的人为清理有关。欧洲铁木土壤中的C含量大于天目铁木,这可能与人工养护有关。综合各化学计量指标,可以初步判断自然植株和人工林植株的生长受P限制,而幼苗生长过程受N限制。建议:采取适当管理措施,逐步削减毛竹林的面积,恢复并改进自然植株的生境尤其土壤养分状况。针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天目铁木,合理的配方施肥进行养护。今后持续开展铁木属不同物种有关化学计量方向的研究,为合理保护和管理铁木属物种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