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电薄膜铁电/压电行为的畴变理论分析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cerit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电薄膜具有良好的介电性、铁电性和压电性。在过去几十年铁电薄膜得到广泛应用,如微型驱动器、铁电薄膜感应器和压力传感器等。电畴是铁电材料中取向一致的微区,电畴的翻转是铁电材料产生电滞回线和蝶形曲线的主要原因。目前,有很多判据可以用来模拟力场和循环电场下块体铁电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但是研究外加电场和力场下铁电薄膜的畴变判据却很少见。因此,建立恰当的铁电薄膜畴变模型,通过研究电畴在外加电场和力场下的翻转行为来探索铁电薄膜的非线性行为是我们的研究重点。铁电薄膜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残余应变,在加外加载荷以前,残余应变已经存在于铁电薄膜中,可以认为是铁电薄膜中电畴的自发应变。同时,还考虑铁电薄膜在外加电场下由电致伸缩引起的应变对铁电薄膜性能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铁电薄膜和电极之间存在着一层介电系数非常小的过渡层,称为死层。铁电薄膜的介电系数随着薄膜厚度的减小而减小,前人认为这种现象由死层引起的。基于此,本文第一部分内容是从微观电畴出发建立改进模型,考虑残余应变和电致伸缩应变后电畴在外场下的翻转,研究铁电薄膜的非线性行为;第二部分内容为利用改进模型,考虑死层铁电薄膜非线性行为的研究。具体情况如下:1.铁电薄膜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变源于相变应变、本征应变和界面热失配应变。将残余应变考虑到铁电材料电畴的本构关系中,同时把电致伸缩应变考虑到铁电薄膜电畴的本构关系中。电畴翻转前后两状态的Gibbs自由能的差为电畴翻转驱动力,如果电畴翻转驱动力大于电畴发生翻转的阈值,电畴就可能发生翻转。利用本构关系求出每个电畴的电位移和应变,然后对所有电畴求体平均得到铁电薄膜的电位移和应变。运用改进模型和传统模型模拟Pb(ZrxTi1-x)O3铁电薄膜在力场和循环电场下的电滞回线和蝶形曲线。将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得知,运用改进模型模拟的结果和实验结果较接近。由电滞回线可知,随着外加压应力增加,剩余极化增加,矫顽电场减小;随着外加拉应力增大,剩余极化减小,矫顽电场增加。由蝶形曲线可知,随着外加压应力增加,剩余应变、场致应变增加;随着外加拉应力增大,剩余应变、场致应变减小。2.为了形象的描述死层,引入电极-死层-铁电层-电极三明治结构。根据死层和铁电层的界面上电位移的连续性确定铁电层上的电场。基于Ruess假设认为铁电层中电畴所受的电场等于铁电层上的电场。电畴的本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以此来计算每个电畴的电位移和应变。通过对所有电畴求体平均来得到铁电薄膜的电位移和应变。运用改进模型、传统模型以及考虑死层时模拟Pb(ZrxTi1-x)O3铁电薄膜在外加力场和电场下的电滞回线和蝶形曲线。考虑死层时模拟的结果和实验结果最接近。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仁赤高速公路旺隆互通匝道巨厚堆积层季节性蠕滑变形滑坡成因详细分析,并提出了4个治理方案进行综合论证及比选,为山区高速公路此类相似条件下处理不良地质提供一定
俄罗斯的欧亚主义思潮经历了古典欧亚主义、古米廖夫欧亚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三个阶段。以杜金为代表的新欧亚主义宣称用现代地缘政治学思想、传统主义、“保守的革命”新方法论
<正>【案情简介】2016年5月,有群众举报:贵州省龙里县洗马片区有一批社会闲散无业人员经常大肆收购村民的自留山、责任山中的林木,并且进行非法采伐,使当地的森林资源遭受到
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由于近些年来的过量采伐,其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将遥感法运用到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可以为其进
俄罗斯汉学家的"老子—智者"套话是在文化误读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们塑造的中国君王—智者形象中隐含着俄罗斯人的哲学家—国王理想;他们赞扬孔子的为政方略时隐含着影射当下政
探讨了采购BPO企业的大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模式,以三星集团旗下的采购BPO企业为例进行研究。首先探讨了大客户关系管理对采购BPO企业的重要性;其次探讨了采购BPO企业的模型及必
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问题上的分歧,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布尔什维克是否应该发动十月革命夺取政权,也就是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问题。二是夺取政权后是否应该
本论文主要研究和分析精准扶贫过程政府与村民互动的扶贫逻辑和行为博弈。为此,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参与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贵州省黔东南D
文章从企业网设计技术的角度 ,介绍了几个关键技术 :企业网需求分析、业务流、信息流和网络流模型建立、企业网络布线系统设计、网络技术选型、硬件设备选型和网络安全设计 ,
明代晚期,在浙吴两派绘画空间探索的基础上,徐渭以强烈的表现性绘画语言率先与古典精神决裂,他的无序化动态空间形式是中国绘画从古典迈向近现代关键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