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与反抗:《婚礼的成员》中的生存困境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h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婚礼的成员》展现出了二十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压制性的家庭空间、令人窒息的社会空间以及破灭的理想空间。生活在现实生存空间里的弗兰淇、贝丽尼斯与约翰·亨利,受到空间对各自身份的限定,为此他们进行了积极的反抗,但他们种种的反抗在现实空间的威压下显得徒然与无助,于是他们渴望实现理想空间的接纳,但他们种种的努力与反抗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孤独与无助是他们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本文以列斐弗尔的空间理论为理论依托,着重分析充满着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家庭空间、社会空间及理想空间对小说主要人物的规训与限定,以及人作为主体对空间限定的反抗。论文第二章讨论“压制性的家庭空间”。在小说中,厨房空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尤其反映了黑人女性贝丽尼斯边缘从属的地位,贝丽尼斯被自己的种族与性别身份所限定,在白人世界里饱受歧视,她最终以自己辞去工作作为对自己所限定命运的反抗;小说中弗兰淇与其父亲的卧室位置体现了当时社会空间中权利的分配关系。父亲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住在一层宽大而明亮的卧室,体现了家庭权威的主导地位,而弗兰淇的卧室则是一个在房子上后加的卧廊,有楼梯向下通到厨房,隐秘而狭小,处于边缘位置。卧室空间的对比反映了在家庭空间里,弗兰淇始终被自己小孩子的身份所限定,始终找不到归属感,这也为她离家走入小镇作了铺垫。第三章讨论“令人窒息的社会空间”。死板冷漠的小镇主街建筑空间和宽松流动的前街建筑空间展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社会空间。主街规矩而整洁,很显然是按照主导权威的需要被规划出来的,死板而冷漠。作为公共空间,其已丧失了基本的沟通对话功能,弗兰淇在此仍找不到归属感;而前街由于位置偏僻,主导权威放松了对其的控制。前街建筑空间主要通过位于其中的旅馆“蓝月亮”来体现社会空间对人的规训与限制。被小孩子身份所限定的弗兰淇反抗过,她故意打扮成熟,但在社会空间里沟通不畅以及不懂成人世界的潜规则等,都使弗兰淇无法在此真正找到归属感。第四章讨论“破灭的理想空间”。弗兰淇归属感追寻之路的破灭,贝丽尼斯公正平等世界的破灭以及约翰·亨利童真世界的破灭展现了三个主要人物理想空间的破灭。在家庭、小镇以及婚礼上,弗兰淇都没有实现对现实空间的逃离和理想空间的追求,面对空间的限定,其所作的一系列反抗行为的失败无疑验证了这一点;贝丽尼斯四次婚姻的失败及工作的被迫辞职都体现了其理想空间的破灭。她始终在寻求一个公正平等的世界,但是生活在白人统治的世界,她的理想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注定是要破灭的;弟弟哈尼的被捕入狱更加剧了其理想空间的破灭。约翰·亨利,作为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始终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但事实上,无论是在自己家中还是在表姐弗兰淇家,都改变不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处境,他试图反抗,但无论是长期居住在弗兰淇家,还是其种种希望得到关注的行为都被无视,最终也在孤独寂寞中死去,这一残酷的现实反映了其童真世界的破灭。空间的规训与限制无处不在,空间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的各种行为和方式。空间的种种限定加剧了人们的生存困境,使人们奋力逃离现实空间的规训,向往并构建着自己内心追求的理想空间。但人们的这种反抗注定是徒然的,由于受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规训及生存束缚,人们既摆脱不了现实空间的限定,也不能实现理想空间的接纳,只能在空间的夹缝中求生存,过着困顿﹑沮丧﹑压抑的生活。
其他文献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它同精确性一样,是言语交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模糊性,言语交际就无法顺利进行。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
语用预设一直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们中有许多人已经对预设的一些方面进行了透彻的研究,但是很多都是关于政治访谈和广告语料的分析。本文旨在以警察讯问
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方式,隐喻在文学作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隐喻研究由来已久,大部分学者从修辞、语义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然而,隐喻并不仅限于作为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自由派诗人之一,她的诗歌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她的诗化人生和人生诗化曾一度成为评论界的焦点。通过仔细研读她的诗歌作品,本文试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家庭主题小说是其艺术创作的主要成就。论文以福克纳的三部重要家庭小说《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和《我弥留之际》为研究
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模糊语,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近年来,在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语言的模糊性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外交语言的特点为简
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分析方法,尝试对美国现代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垂死的肉身》进行深入解读。   文学伦理学是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批评方法,兼有伦理学的性质,同时不脱离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其文学批评实践紧密围绕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伦理关系的阐释和分析
随着国际间交际的加深,口译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做好口译,达成交际的成功是口译活动的目标所在。从古至今比较著名的中国传统十大翻译学说,成为文本翻译的指航灯。口译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