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是我国大众文学出版繁荣的时代背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大众文化借助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力迅速占领文学市场,又与转型时期社会群体性焦虑产生呼应,满足了人们忙碌生活之外消遣、娱乐、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大众文学从舞台边缘走到了中央。与此同时,出版界也为回应时代趋势而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次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集团化整合,国有出版机构开始直面市场,民营工作室实现快速发展,多元的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另一次是互联网推动下的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专业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技术商的优势得以发挥。以读者、市场为导向的大众文学写作与出版的逐利性、商业性深深契合,这对于出版者深挖作品资源、打造畅销品牌、开拓读者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契机。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大众文学场域中,作者、出版者和读者构成了一条非常紧密的关系链:一方面,出版的角色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并影响着作者创作与读者接受;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发展、新媒体社群效应的增强,以及自助出版、众筹出版等新兴出版方式的诞生,促使不同角色之间发生功能互渗,不仅读者可以决定作者的创作方向,而且作者与读者都可以担任出版者,出版的门槛降低,作者的自由度提升,读者的选择空间扩大。大众文学出版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尽管说出版市场的自由开放打破了信息壁垒,使出版者能更快速全面地获取市场需求,与作者和读者精准对接,但同时,大众文学出版产业链上各主体进一步分化与融合,传统的链式出版结构逐渐向产业圈模式转变。同质化的大众文学出版现象突显,出版的"守门人"地位也日益动摇,出版角色怯魅。如何重新确立大众文学出版的价值、重新定位出版角色,如何推动大众文学出版创新,构建更完善的机制,成为亟需探究的话题。在变与不变并存的时代中,既需要有所坚守,又需要有所舍弃。对于大众文学出版者而言,因其必须始终围绕文学而开展出版业务,所以文学精神和文化理性是不能割舍的东西。而相应地,还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利用互联网长尾效应开展按需、定制等多元出版营销。大众文学出版者不能将自己困囿在小圈子中,应该积极寻找外部角色的辅助,比如作家经纪人、选书人等等,共同营造健康的大众文学阅读氛围。3D打印、电子墨水屏、全息影像等未来可能普及的出版新方式,或许将引领新一轮出版及阅读变革。文学与出版的关系本就复杂多变,因为文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出版的经营,文学不可能脱离场域中的其他关系而独自发展;出版也需要文学的滋润,文学永远都会是出版的精神圣地。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学出版角色的发展及转型,将大众文学与出版相互关联,既体现了对大众文学价值的思考,又能对相关领域的出版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