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创作的《人性的污点》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纽约时报》力荐,次年获得福克纳奖。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科尔曼·西尔克选择身份越界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的故事。《人性的污点》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小说主题丰富且深刻,近年来学者对其关注度有增无减。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对小说的多重主题和写作技巧进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文学伦理学、存在主义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但对作品中的建筑意象及其文学意义缺乏关注。基于建筑现象学理论,本文探讨了此小说中的建筑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主题生成方面的文学意义,旨揭示建筑在文学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引发更多关于文学作品中建筑的思考。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菲利普·罗斯和《人性的污点》,简要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此小说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诺博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第二部分运用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精神概念,探索本小说中城市,城镇以及乡村的建筑场所精神,论述不同空间获得场所精神并转变为场所的过程。第三部分以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为例,详述建筑意象与人物形象的互动关系,并指出建筑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人性的污点》中建筑意象对小说主题的生成作用,论证了建筑意象对此小说中个人身份危机,社会道德审判以及美国梦幻灭主题的影响。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建筑在此小说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将处于背景中的建筑拉近到读者面前,为深度理解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菲利普·罗斯和《人性的污点》,简要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此小说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诺博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第二部分运用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精神概念,探索本小说中城市,城镇以及乡村的建筑场所精神,论述不同空间获得场所精神并转变为场所的过程。第三部分以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为例,详述建筑意象与人物形象的互动关系,并指出建筑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人性的污点》中建筑意象对小说主题的生成作用,论证了建筑意象对此小说中个人身份危机,社会道德审判以及美国梦幻灭主题的影响。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建筑在此小说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将处于背景中的建筑拉近到读者面前,为深度理解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