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夹缝中成长的六十年代人,第六代导演群体是“既不会高唱理想主义的挽歌,更难以认同消费主义的现实”的一代,却坚持“作者电影”的独立表达。初登影坛,便面临国内电影体制加强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加之全球化背景,使得第六代导演只能在市场与政治的双重夹击中求得生存。但也得益于八、九十年代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第六代导演能够充分吸收外来电影思潮与资源,他们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的影响,纷纷创作具有个人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影片。娄烨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九部作品都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除了上述外在因素,还与娄烨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精神气质有关。 从第一部作品开始,娄烨始终在创作中,坚持影像、声音、叙事等艺术探索,娄烨影片最显著的美学风格就是手持摄影,他只关注、纪录当下的现实社会,利用跟拍和偷拍创造出原生态的纪实感,执著于都市男女个体生存状态的描述,企图进入他们的细腻繁复的内心世界,传达出自己对电影的独特表达和对个体生命存在的人文关怀。此外,独特的声音系统、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多样化的叙事视点也体现了娄烨对电影语言边界的探索。 在商业电影浪潮下,娄烨对自由拍摄和独立制作的坚持显得弥足珍贵,为丰富电影市场尽了微薄之力。但也因影片表达过于小众,导致票房惨淡。因此娄烨也在努力求得艺术与市场的平衡,为艺术片独辟蹊径,并努力形成一条艺术电影的商业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