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再解读:空间形态中“线”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9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好像一条路,每一次回头,都会看到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出发,打算往什么地方走下去。”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并应用于当代建筑实践是笔者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怀着这种“中而新”的企盼,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获得对传统建筑文化更加深刻的理解。之前对北京四合院的研究数不胜数,但多是从史学的客观描述或发展的更新改造等角度,缺乏适当的视点。本文尝试改变之前只知其然的理解方式,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与“线”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为切入点,将“线”作为独特的认识途径带入到对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的考察中。以建筑形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线”的概念体系,以便挖掘其中存在的各种“线”。分别从下面几个部分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从定义基本概念入手,对形式和形态的概念进行辨析,提出文中空间形态的范畴,并通过概念转换将线的概念从几何抽象中提取出来阐述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的“线”,得出本文所讨论的“线”的概念并将其分类。其中的“线”以空间形态构成的要素和结构两种方式出现,可被分为四类:线性空间(要素的构成)、线性形体(要素的构成)、线式组合(结构的构成)、线式逻辑(结构的构成)。其次,进入文章主体部分,找出北京四合院群体空间组织中的“线”,进行整理,说明其线的性质,分析其形态特征及发挥的作用。其中线性空间选取胡同、围墙、回廊,线式逻辑选取轴线、流线、轮廓线。再次,对单体建筑形态中的“线”提取。线性构件选取构架、格扇(门窗)、装修,线式组合选取地盘、瓦垄、檐口/屋脊,并分别讨论。最后,通过归纳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线”的构成手法和重要作用,形成对对象所表现特点的重新认识。得出结论,北京四合院是基于“线”构成的。
其他文献
西方和平心理学以人的和平心理与和平行为为研究主题,以帮助人们获得和平为核心研究目标,通过挖掘人的和平潜能,减少、阻止暴力的发生,提升人类的尊严与幸福,探索人类通往永
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关注的主题。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友好的人文环境成了全世界人们应该关
西汉时期的赵充国在平息西羌反叛中因为提出"留田便宜十二事"而备受后人推崇,但本文通过对西汉和西羌关系的梳理,认为西汉对西羌地区的治理基本上是以因俗而治和移民实边为主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的上市公司,以产业多元化经营的综合型企业居多.随着这些企业上市后业绩的下降,人们认为产业多元化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由此,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上市公
由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已使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成为全球共识。尽管工业和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
东汉治羌政策是汉代治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回顾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史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认为东汉治羌政策是在"大一统"和"民族可以变化"的民族思想指导下,
期货市场有价证券充抵保证金实务的核心问题是以何种法律路径作为基础构建具体制度规则。域外实践提供了三种法律路径:信托、让与担保和权利质权,这些法律路径虽各有优势,但
纤维缠绕机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自动化程度也较高,但距离完全自动化、无人管理还有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没有实现自动装卸和自动挂纱。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实际生产要求,提高自动化程度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变和公共产品短缺时代推进城乡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发展,制度建设是纲,一体化发展是目。制度缺失是当下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图书馆治理的目标是公众不
以往的历史著作,凡谈及清末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的,绝大多数都以为民主问题是其争论的中心,认为革命党坚持建立民主制度,而主宪派则反对建立民主制度。争论的结果是革命派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