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基督教堂建筑的保护和更新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kdkfjklds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堂建筑是一种外来形制,伴随着基督宗教的传播而传入武汉,历史上基督宗教的三支(新教、天主教、东正教)都在武汉有过传播,并兴建了大大小小一百余座教堂建筑。由于政治、宗教、经济等原因,与西方国家教堂建筑自然“消亡”的过程不一样,武汉市的教堂建筑在其生命历程中受到了太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鸦片战争,基督宗教和教堂建筑伴随着征服者的枪炮进入武汉市,并大量复制;建国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教徒减少,教堂关闭,这种现象到文化大革命时到达极致,教堂作为传教布道的场所的功能全部消失。文革后宗教信仰逐渐自由,一方面随着信徒的增加,一部分教堂恢复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宗教“自养政策”,一部分教堂建筑被出租给外单位以换取租金。本文回顾了武汉基督教堂建筑的萌生和存续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对教堂建筑功能角色的影响。 然后在李传义《中国近现代建筑总揽——武汉篇》中记录的教堂建筑的基础上,参照史料,询问教会人士,做了类似“地毯式”的调研,寻访武汉基督教堂建筑的现状。通过调研了解武汉基督教堂建筑的功能角色现在主要有宗教类、文化类和商业类三种大的类型,本文从每类中选择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梳理、访谈、现状测绘等手段,分析建筑功能角色的变化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在调研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武汉基督教堂建筑的建筑特色进行归纳,对其消失和留存的原因做简要分析,对目前两座闲置的教堂建筑给出保护和更新提案,对教堂建筑的再利用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对目前武汉市保护法规和政策进行了一些思考。
其他文献
论文以西方古典主义和工业时期建筑作比较,分析了不同时期结构与表皮的多元共生.论文重点解析了具有结构表现力的当代建筑,并归纳总结了四种手法:手法A-结构视觉隐藏;手法B-
遗产展示作为遗产保护的基本而且重要的部分,已广泛运用于各种遗产类型的保护与发展当中。本篇论文着重引入古村落展示与建筑遗产展示的概念,分析店头古村历史演变过程,深入
论文以“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为选题背景,针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的相关课题,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运用相关理论对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沿线土地利用模式
上个世纪70—80年代,为了解决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我国建设了一批高层住宅,城市人民的居住生活得到改善。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进入了一个
随着城市滨水区重要性的日益显现,建设科学合理的滨水空间,实现城市空间与滨水空间的相互促进与有机融合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作为研究的起
最近的10年是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时期,旅游业收入增幅始终高于10%以上,2005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46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居全球第四位,有人估计十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旅
图像是人类认知世界和相互交流的最早的基本手段之一,人类所获取的信息大部分缘自对视觉图像的感知。其中,建筑图像是人们认识建筑与表述建筑的重要媒介,建筑图学即人们对建筑图
我国的会馆从明兴到清盛,直至走向民国的衰败,遗留下丰富的会馆建筑和会馆文化遗产。会馆作为会众群体聚事、祭祀、生活、娱乐的空问,也是官绅、商人、举子、移民群体共创“会馆
目的进行住宅建筑室内绿色产品系统设计基础研究和设计应用探讨。方法以建筑物理环境设计达标为基础,进行内外一体的同(跃)层式住宅建筑空间模数协调设计,选取典型居住单元,实施
城市空间恒常处于变化之中,涉及到城市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各个层次,动态地反映着城市居民的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特质。城市空间既外在地表现为物质形态的空间生产,也内在地体现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