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和黄芪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趋化因子受体CXCR1、CCR5的调节作用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hen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上益气活血化瘀中药对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良好的疗效,但机制未阐明。已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益气活血化瘀中药川芎嗪和黄芪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1、CCR5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 材料和方法: 1.选择卵巢内膜样囊肿患者10例为实验组,其他良性病变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为对照组。 2.术中无菌条件下取子宫内膜和卵巢内膜样囊肿囊壁,用化学酶消化法分离和纯化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鉴定。 3.分别于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干扰因素(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川芎嗪原液、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丹那唑),24小时前后,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CXC1、CCR5表达水平。4.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用SPSS11.5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 结论: 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较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表达CXCR1、CCR5水平高,提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具有自分泌趋化因子受体功能。 2.川芎嗪和黄芪这两类益气活血化瘀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IL-8、RANTES相应受体CXCR1、CCR5的自分泌作用具有明显降调节作用,提示可能是川芎嗪和黄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之一。3.大剂量川芎嗪联合黄芪效果最为明显,并与剂量呈正相关,提示运用中药成 分的配伍效果优于单剂,并随剂量的增加,抑制效果更为显著。
其他文献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名Wilson病(WD),最早在1912年由英国学者KinnearWilson首先报道。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ATP7B基因突变,铜蓝蛋白合成不足和胆道
本研究从Aβ1-42的神经细胞毒性机制的研究、免疫炎性因子IL-1与βAPP蛋白代谢、老年斑形成的关系探讨了AD的发病机制。研究Aβ1-42是否引起细胞活性以及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
本文以六个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过的儿童尸头标本,做HRCT横轴位和斜矢状位扫描,确定测量标志,然后在耳科显微镜下双侧耳作人工耳蜗植入入路主要步骤解剖。即经乳突—面神经隐窝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人群中LCK基因多态性,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基因多态性及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LCK基因+6424A/G多态位点与阿尔茨海默病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