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一常见病和多发病,胆脂瘤的破坏力强,并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一直受到耳鼻咽喉科医生的重视。但是胆脂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中耳胆脂瘤病因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细胞增殖方面,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在中耳胆脂瘤发生发展中也起到相当重要作用。中耳胆脂瘤上皮不仅存在过度增殖,同时也存在细胞凋亡的增强。Bcl-2和Bax是凋亡相关基因,Bcl-2是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Bax是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胆脂瘤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应用TUNEL技术检测其细胞凋亡的情况,并用正常外耳道皮肤作对比,研究胆脂瘤上皮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实验的标本取自1999年3月~2003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胆脂瘤型中耳炎(20耳)和10例正常外耳道皮肤。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TUNEL技术检测中耳胆脂瘤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细胞凋亡情况,并以10例正常外耳道皮肤作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Bcl-2和Bax蛋白在中耳胆脂瘤及正常外耳道皮肤中均可检测到。Bcl-2蛋白定位于细胞浆,大部分胞浆着色,呈淡棕黄色颗粒状,细胞膜及间质为 阴性。Bax蛋白主要定位于胞浆,胞膜少见,呈棕黄色或黄色颗粒状,较Bcl-2着色强。(1)Bcl-2蛋白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全层表达,20例胆脂瘤标本中7例有Bcl-2阳性表达,呈中、弱表达,阳性指数(LI%)均值为18.7%±3.9%,10例正常外耳道皮肤标本中2例 有Bcl-2阳性表达,呈中、弱表达,LI%均值为15.7%±5.3%。两者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O.05)。(2)20例中耳胆脂瘤标本中16例有 Bax阳性表<WP=45>达,呈不同程度的强、高、中、弱表达,分布于上皮的全层,以基底层显著,LI%均值为72.3%±6.7%,10例外耳道皮肤标本中3例有Bax阳性表达,为中、弱表达,LI均值为16.3%士6.7%。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在中耳胆脂瘤中Bax阳性表达率高于Bcl.2阳性表达率。经Spermen检验二者呈负相关。(4)凋亡细胞阳性结果表现为棕黄色核、核固缩、核形状不规则。全部标本都存在凋亡细胞,但凋亡细胞数量及分布部位不同。在正常外耳道皮肤中,凋亡细胞分布于上皮最外层的颗粒细胞层,数量较少,LI%均值为2.3%±0.7%;在胆脂瘤上皮中,凋亡细胞分布于颗粒层和棘层,LI%值明显升高,平均为37.9%±15.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5)Bax蛋白在胆脂瘤上皮中的表达情况与细胞凋亡情况,经Spermen检验,二者呈正相关性,即Bax蛋白表达增高,胆脂瘤上皮细胞凋亡增加。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不同于坏死细胞的死亡方式,是细胞自主死亡的一种形式,对维持组织的自身稳定非常重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正常鳞状上皮中,只有基底层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随后细胞离开此层向上皮表面迁移,当细胞到达颗粒层的时候,进入破坏期,失去细胞器,最终胞浆内只残余角蛋白丝,这是正常鳞状上皮的凋亡过程。因而凋亡细胞应表达在颗粒层,胆脂瘤上皮凋亡细胞不仅出现在颗粒层,而且出现在棘层,表明胆脂瘤上皮棘层细胞已开始凋亡过程,这可能是凋亡增强的组织学基础。 细胞凋亡受基因调控,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的紊乱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目前Bcl-2和Bax基因是最受关注的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抑制细胞凋亡,Bax促进细胞凋亡。机体中Bcl-2家族成员是以二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当Bax同源二聚体形成, <WP=46>则诱导细胞的凋亡,Bcl-2/Bax两蛋白的比值是决定细胞接受刺激信号后凋亡抑制作用强弱的关键因素。在中耳胆脂瘤中.Bax表达明显高于Bcl-2表达,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Spermen检验二者呈负相关。Bcl-2/Bax比值下降,Bax同源二聚体增多,诱导细胞凋亡。 以上结果说明Bcl-2和。Bax可能参与了胆脂瘤形成的病理过程,也同时证实了胆脂瘤虽在临床上表现出种种类似肿瘤的恶性行为(破坏性、复发性、迁徙性),但仍然属一良性病变。本研究阐明了Bcl-2、Bax和凋亡细胞在正常外耳道皮肤和中耳胆脂瘤上皮中表达的特征,证明胆脂瘤上皮存在过度凋亡;以及探讨了Bcl-2和Bax对胆脂瘤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揭示中耳胆脂瘤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也为最终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