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求模式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分享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产权”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公共物品”性质的理论基础上。利益相关者基于产权要求分享会计信息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上了“公共物品”的外衣。在此基础上,上市公司生产并向利益相关者免费提供会计信息,生产的垄断性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会计造假行为泛滥,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同时,标准化、无差别的会计信息供给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不同的信息需求,供求结构与供求质量存在着巨大差距。市场失灵为政府管制提供了理由,但政府管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文认为,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求模式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构建基础的不合理,对供求模式的构建基础进行修正和模式的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上市公司产权组织形式下,利益相关者的人数众多且具有流动性,谁都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进而拥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产权,结果是“谁都拥有产权等于谁都无法有效行使产权”,导致了产权界定的无效性。事实上,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只是其所生产的全部会计信息中的一部分,未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产权属于上市公司为会计信息产权的重新界定提供了依据。上市公司全部会计信息的产权都应归属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本质上是一种“私人物品”,之所以采取公开的方式对外提供是由于其在上市公司的运作过程中担当了一种特殊的角色——筹资广告。广告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信息的通用性、综合性等特征及其成本的分担方式。这为会计信息供求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求结构客观上存在两个层次:一是通用会计信息的供求,二是差别化会计信息的供求。二者表现为不同的供求特征,客观上要求分别采取不同的供求模式与之适应,形成了“双重结构模式”的基本框架。而有效的沟通机制、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政府监管机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协同作用可以保证创新模式的有效运行,两种会计信息供求模式之间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有效地消除供求双方在会计信息结构与质量方面的差距,达到供求均衡状态,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