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人工骨支架修复骨损伤一直都是热点,制备人工骨支架是作为细胞培养的载体以及为细胞提供营养通道的孔隙,要求与被替代骨外部造型基本一致,同时内部要具有和骨骼内部一样的骨髓腔、疏松质,并达到一定的力学性能。传统的制备方法和常用的挤出3D打印方法很难满足结构尺寸和孔结构可控制备,而光固化3D打印可以根据打印出的尺寸对光照参数进行调整进而打印出符合预期的结构。作为光折射率与光敏树脂近似的生物活性骨替代材料,45S5生物活性玻璃已被广泛用于制造骨组织工程支架,但其成型后需要进行烧结。掌握其打印、烧结的工艺过程和影响因素,打印出结构可控、尺寸可控的人工骨支架,并作为一个成型工艺方案对骨组织工程领域发展提供更多的成型技术支持。因此开展人工骨数字光处理成型(DLP)研究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成型效果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人工骨支架DLP打印的工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打印浆液的配备:根据DLP打印成型的要求,选择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混合实验。基于现有技术,对不同固含量的打印浆液进行成膜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可适用于打印的最大固含量为70%。打印参数的确定:采用70%固含量的浆液进行打印标准模型,通过对成型尺寸偏差分析打印参数,包括曝光量和分层参数对成型的影响并得到符合70%固含量浆液的打印参数。再进一步设计支架数字模型,采用此打印参数打印出70%固含量的样品用于后续实验。烧结实验:设置不同的烧结参数,展开多组对比实验,通过对烧结后的支架进行尺寸重量变化、表面形貌和机械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烧结工艺参数对支架成型的影响,从而得到一套完善的烧结工艺路线。不同固含量的对比实验:根据前述研究成果,按符合不同固含量的工艺打印出不同固含量的支架,对不同固含量支架的结构、形貌和机械强度分析等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