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述开端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述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的法国,七十年代盛行,随后遭到解构主义和政治文化批评的夹攻而回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美国诞生了女性主义叙述学、修辞性叙述学、认知叙述学等各种后经典叙述学流派,美国逐渐成为国际叙述学研究的中心,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以美国为主的叙述学研究的“复兴”。但同时,在西方出现了一种将各种活动、各种领域均视为叙事的“泛叙事观”,叙述学研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尽管叙述学研究自兴起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经典叙事理论成果,尤其是晚近西方叙述学界中后经典叙述学乃至当代叙事理论对经典叙事的继承与长足发展,对中国叙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叙述学的多种成果中,对有些方面关注得很多、很细,有些方面却相对忽视,叙事理论各个要素层面的研究并不平衡,叙述学的研究需要从更广更深的角度以取得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同样的叙述诸要素的研究中,叙述开端研究被相对忽视,其研究著作屈指可数,更多的是附带性讨论,国内早期文论中虽也不乏一些洞见,但并不是从叙述学的角度讨论,尤其是目前还鲜有专门研究。正如布莱恩·理查森指出,叙述开端的重要性长久以来一直被忽略或误解,晚近才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也很有限。由此,本文选择叙述开端这样一个研究视角,以叙述学、修辞学、结构美学等为主要理论支撑,从开端的本体问题、结构关系以及功能问题三个层面展开多角度的研究,即从开端的一般哲学意蕴、叙述技巧、文本塑形到开端与大结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时-空、说-读要素的功能等,探索开端的一般叙述艺术规律,揭示某些新的叙述理论,填补开端研究的空白,进而构建初步的叙述开端理论系统,确立叙述开端自身的理论特质,彰显其研究在叙述学领域乃至文艺学学科内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首先是开端的本体问题。开端作为叙述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对于叙述作品与叙述本身究竟有何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难解答好的问题。从西方理论界对于开端的研究中看,在副文本、修辞或语境等几种立场下的探索,都显示出开端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但无论将其视为一种思维方法,还是在具体文本分析中,从开端本身兼含的起始与起源释义及其独特的优先位置,对开端的研究仍需从文学的本身出发,需要把开端问题置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图式中,才能对开端的本体意义做出切实考察。事实上,纵观当下国内对于文艺本体论的探讨中,无论是朱立元关注的文学的活动本体论,还是王岳川重新解释的体验、作品、解释本体等文艺本体论问题,都强调了文艺本体研究需要在文学四要素(艾布拉姆斯)的互动语境中进行,即不仅考虑文学是什么,也注重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如此更能显出文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开端研究也同样需要从这种深厚的研究根基出发,上篇对开端本体话语、开端修辞策略和文本塑形三方面的探索,目的正是从创作、阐释、作品形式层面上,思考开端本身如何存在及其存在的形态、意义与价值,乃至思考存在、对话与心灵交流等哲学、美学与文学本身层面上的交互意义。   其次是开端的结构问题。主要是探讨开端存在之后,即开端成为一个真问题之后,考察它如何与同一叙述系统内的结尾、情节以及与整体结构之间产生联系,相互作用。换言之,考察叙述要素的头与身、尾、整体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如何共同作用于文本、读者、创作活动,制造叙述动力、叙述力场与逻辑关系等。分析表明,开端为文本结构的生成与修辞提供前提,为接受阐释提供动力与参照系,以及保证虚构叙述的边界、秩序与意义呈现等,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所以,中篇通过分析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意在逐渐凸显开端本身所具有那种微言大义、片言居要的关键性作用。那些看似随意却又蕴含深意的各种叙述手法,如结构修辞、叙述合作、叙述蕴势与叙述运势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开端在文本系统内的独特作用。这充分表明,开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对于重新思考一些叙述学命题、文学理论命题具有不言自明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是开端的功能论。在开端结构论中,对于同一系统内的叙述要素头、身、尾及整体之间不同层面的探讨表明,开端与结尾、情节还是大结构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都与文本本身、读者阅读、创作本质存在诸多联系。这些联系实质上是由开端的文本内外基本功能所决定的,尤其是开端中的时-空、说-读等文本内外主要要素共同的影响所致。文学时间有自己独特的虚构性、建构性法则,它不同于生活时间法则。这种独特性在小说开篇的丰富表达,体现出时间对于叙述框架建构与叙述动力制造的重要作用。它与空间因素共同作用于叙述。当现代作家们认识到空间也具有一种内在力量时,开篇的空间表达有时压倒了时间,成为叙述结构与叙述动力的另一种补偿。所以,“时空体”与“空时体”的叙述成为开篇叙述中明确的差异。“时空体”表明空间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但“空时体”拒绝给时间以特殊地位,还拒绝将时问和空间分割开来。这是一个将空间时间化和将时间空间化的问题。亦即,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二者总是不可分割,它们成为叙述之初必备的逻辑与动力基础。同样,开篇中叙述者选择与读者指向也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叙述要素。艺术作品都具有交流的属性,对于小说来说,需要作家与读者的共谋,尤其是从小说的开篇就需要达成一种写与读、说与听的默契。所以开端叙述者的视角选择尽管存在多种样态,但他们的功用表达是相同的,其实现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规律,即通过灌注意识形态因素,在建立不同叙述态度的同时也完成各种叙述干预,进而影响阅读接受,尤其是读者逻辑,影响读者的阅读判断及最终的叙述交流效果。   总之,开端几个层面的研究表明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毕竟,开端占据结构研究中三分之一的比重,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系统研究,它所具有多种文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尚未得到充分阐释。本文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开端具有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叙述形式及审美文化意义,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存在广阔前景。所以,运用文本细读与系统整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理论研究与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叙述开端研究放在创作、文本、读者互动的语境中,置于社会、历史、文化与文学的语境中,汲取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优势,跨越其局限,同时兼顾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关照其中西视野与文化意义,开端研究沿着自己的学科方向,必将带来新的理论风景。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变得非常普遍,手机终端科技也逐渐发展起来,导致人们对手机终端的功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机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实现打电话发短信的简单终端,而是逐渐成为了集合电话,短信,GPS卫星导航等多功能的超级智能终端。如何保证手机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并且在实现各个功能过程中间没有冲突是当前手机软件测试公司的核心。本文主要研究手机软件功能的测试,介绍测试用例的管理模块和测试用例的执行。 
期刊
重新思考:敏捷流程设计和技术实施,对于推动可持续以及实现能源效率目标影响深远.在可持续方面需要做的工作,与有效制造改进和减少浪费有很多相通之处.
苏轼是北宋时期,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军人物。他历经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著述颇多,文、诗、词兼擅,且跨书、画、音乐、医学等诸多领域。对苏轼其人、其文的
期刊
祖籍江西、生于南京、成长生活于武汉的方方,自出道以来始终活跃于文坛。从《“大篷车”上》开始,三十多年来方方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引起读者和研究者的各方关注。然而对方方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种颇具特色的表达方式:“X不/没Y+疑问代词Y”,其实际是由陈述性否定句形式“X不/没Y”和反问句形式“疑问代词Y”整合而成的假设反问句形式。本文在结构主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