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对一所民办学校的实地研究,试图揭示出当今学校中在正规课程与教学之外、并作为其基础的“学校生活”是如何被社会地建构起来的,并进一步探讨这对于“教育”本身意味着什么。 存在于现实社会情境之中,学校受到在社会中运作着的各种现实力量的造就与制约,以金钱为象征的经济力量、以国家权力为主导的政治力量、以符号与价值为代表的文化力量,都介入到学校的运作之中来。在自身内部,学校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由此,学校中的“纪律权力”得以实施,规范秩序得以建构,这种规范秩序的建构得力于一整套的“策略”与技术,同教育者(包括学校领导与普通教师)的观念与“惯习”密切相关。 论文指出,可以把外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理解为各种现实力量或资源,它们通过结构化、制度化或客观化的方式影响着学校生活的现实。学校现实的社会建构并非仅仅意味着外在社会力量在决定学校现实中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学校自身的自主建构,以及学校中教育者的主动参与。这尤其体现在学校中的规范秩序建构方面。 学校生活的结构与体制状况构成了制约学校教育状况的最为直接而又起决定性的力量。处身于学校场景之中,无疑会感受到这种结构性制约,它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宰制性的力量,并往往具有很强的惯性,构成为学校中教师与学生必须承受的现实环境。然而,学校的生活世界既然是社会建构的,也会被解构或重构,这才使可能性的教育成为现实,使学校教育充满无穷的希望。在教育价值理念的引导之下,学校中行动者的批判反思与自主意识在悄悄地引导着学校生活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