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屏障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构筑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因素。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影响国家生态环境的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构建起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屏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对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前期缺少充分地论证和规划,缺少有效的科学指导,仍然存在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等诸多问题。一方面,生态屏障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生态屏障的概念和内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由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屏障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构筑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因素。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影响国家生态环境的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构建起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屏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对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前期缺少充分地论证和规划,缺少有效的科学指导,仍然存在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等诸多问题。一方面,生态屏障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生态屏障的概念和内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生态屏障区的边界具有模糊性,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区域的变化,生态屏障的位置和边界还需进一步确定。因此探究生态屏障理论,对其进行边界优化与分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视角,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与内涵,并在此理论指导下,依据山脉和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分布特征识别与优化了国家屏障区边界;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为例,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区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构建了生态功能分区指标体系,以子流域为作为最小分析单元,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FM)聚类方法分区;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屏障区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同时引入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对屏障区2000~2018年生态系统监测。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认为生态屏障是多处于过渡地带上,有一定的地貌特征(主要指有地形起伏,如青藏高原和秦岭等山地;河湖湿地,如长江,黄河和兴安岭森林沼泽等)或植被覆盖具有自我维持与自我调控能力,能够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功能,并且有明确的保护对象与防御对象的复合生态系统。空间上,形成山体-植被-湿地水域多层次、有序化的稳定格局,尺度上,对于邻近环境甚至更大尺度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安全保障作用。(2)优化调整后的国家屏障区面积达4.19×106km2,占陆地国土面积的44.08%,涉及25个省级行政区、792个县级行政区。主要调整的区域: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边界扩展到青藏高原东南部;将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区划分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与川滇生态屏障;建立秦岭-大别山生态屏障;将天山山脉作为塔里木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塔里木防沙带天山南部的部分沙漠地区去除;按照祁连山脉的边界走向调整屏障边界,并将青海湖全部区域划归到河西走廊防沙带;将阴山山脉和贺兰山脉全部纳入内蒙古防沙带;东北森林带扩展至长白山南部;南方丘陵山地扩展到武夷山脉。(3)本文以优化调整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为例,将其划分为西部高寒草原沙漠化敏感区、中部草原草甸农牧产品供给区、北部塔里木荒漠生态脆弱区、东部高寒草地产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东部亚热带山地针叶林土壤保持区、东南部热带季雨林土壤保持区、东南部热带季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水区七个生态功能区。(4)2000~2018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为草地,生态用地中,森林、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明显增加,而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则明显退化,共减少136474.42km2;非生态用地中,城镇面积逐步增加,农田和荒漠生态系统则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整体上屏障区植被质量处于较低水平,2000、2005、2010、2015、2018年综合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均值分别为23.98、24.64、24.98、24.36、25.76,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植被生态质量在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SiCp/Al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结构材料,在外加载荷作用下易发生变形损伤甚至断裂。因此,为了了解其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行为,本文对SiCp/Al复合材料的不同拉应力状态的损伤进行探究。首先通过拉伸试验获得不同损伤程度的试样;采用组织分析和纳米压痕测试表征复合材料在轧制方向、轧制法向和轧制横向上的微观结构以及在轧制法向的力学性能损伤参数,以明确微观组元和力学性能损伤的规律。基于试验结果,结合三维有限元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全球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海量数据也随之产生,怎样很好地管理和可靠地存储海量数据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生产发现,分布式存储技术是目前用于海量数据存储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存储海量数据的系统规模往往十分庞大,因为设备、磁盘故障等现象引发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中节点失效也是十分常见的。为此,如何高效可靠地修复存储系统中的故障节点成为了研究重点。目前最常见的方法是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引
混凝土拌和物中水泥颗粒团聚现象,造成其微观不均匀,严重影响着混凝土质量的提高。为了解决混凝土搅拌微观不均匀性问题,现采用新的搅拌工艺——水泥净浆中高速搅拌技术,先将水泥和水在较高速度下搅拌成浆体,避免或减少水泥团粒的形成,以利于净浆浆液微观均匀性的提升,保证了骨料加入后的混凝土拌和物的微观均匀性,最终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在对水泥净浆搅拌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提高搅拌均匀性为目的,设计了中高速净浆搅
CFRP材料由于自身优异的性能,在桥梁工程领域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对CFRP材料加固混凝土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而对CFRP材料加固钢结构,尤其是对其加固钢管柱的受压性能、稳定性改善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不足,并且至今国内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包含CFRP材料粘贴加固方式在内的钢结构加固设计规范。故本文以钢桥中应用广泛的圆钢管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CFRP布加固圆钢管柱受压杆件
在道路工程领域,SBS改性沥青因其优异的高低温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高等级路面。然而,由于受热、光、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SBS改性沥青在混合料的制备及使用过程中易发生老化现象,致使其使用性能大幅下降。如何提高SBS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已成为目前改性沥青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本文基于纳米材料性能特点和复合材料理论,利用氧化石墨烯(GO)纳米材料对SBS聚合物进行修饰,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GO/SBS
矮塔斜拉桥是一种以主塔、主梁与斜拉索为主要受力构件的组合体系桥梁结构,其具有塔矮、梁刚、索集中的突出特点。外倾式矮塔斜拉桥主塔为向外倾斜的造型,利用倾斜塔柱自重在塔梁结合处产生的弯矩,来抵消斜拉索水平分力对上塔柱根部的影响。但外倾式矮塔斜拉桥在斜拉索挂索张拉前,塔柱根部的混凝土易产生拉应力,对全桥整体受力不利。其次,矮塔斜拉桥主梁刚度较大且设有斜拉索,依据此特点提出能够缩短有索区节段施工周期、创造
近年来,实现智能化与网联化两个技术层面升级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能为城市道路提供更环保、更安全以及更为智能的驾驶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现有交通弊端从非传统角度给出更为综合的解决方案。轨迹跟踪控制是智能网联汽车从感知到实现道路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本文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针对高速公路出口的智能网联汽车换道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展开研究。为此,本文通过采集高速公路出口车辆自然驾驶换道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日益加剧的城镇化建设使得一些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对地下建筑的开发建设也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因此人们对于地下建筑的热湿变化机理的研究和热舒适研究也日趋重视。另外在现有的地铁热舒适研究中,由于地铁与地面建筑使用特性不同,其作为“过渡空间”的存在使得相关热舒适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寒冷地区,由于地铁建设相对于其他地区较晚,会存在缺乏相关数据用于地铁参考设计,还存在着研究方法不当以及研究内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图像通过公共网络传输,然而,利用网络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来截取有用信息的恶意行为,严重损害了通信各方的利益,因此,保证图像的数据安全性以及外观安全性至关重要。混沌系统具有对初始值的极度敏感性、遍历性、以及伪随机性,非常适用于对图像进行加密。DNA计算技术具有并行性高、存储量大、功耗低的特点,许多学者将DNA计算和混沌进行了结合设计出更加高效和安全的加密算法,使得算法的加密
单钢轮振动压路机作为高效的压实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市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振动钢轮的高频振动,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可以提高各种被压材料的压实度,从而有效改善施工工程的作业质量和使用寿命。借助无人驾驶技术,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可适应危险、恶劣的作业环境,实现无人化压实,避免了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压实质量问题与人身财产损失。因此,针对单钢轮振动压路机进行无人化压实控制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