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活血化瘀有效部位的初步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uyik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芎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品种,是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为常用活血化瘀中药,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确切的活血化瘀作用,历代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活血化瘀的方剂中;临床应用情况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也表明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妇科疾病等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已有文献报道,川芎三氯甲烷溶解成分有确切活血化瘀作用,本课题运用硅胶柱色谱对活血化瘀有效部位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运用UV、MS、1H-NMR和13C-NMR等进行结构鉴定,确认此6个化合物分别为芥子酸(sinap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Z-6,8′,7,3′-二聚藁本内酯(Z-6,8′,7,3′-diligustilide)、阿魏酸(ferulic acid)、4-羟基-3-丁基苯酞(4-hy-droxy-3-butyl-phthalide)和孕烯醇酮(pregnenolone)。其中芥子酸、孕烯醇酮为首次从川芎中分得。用薄层色谱法对10批有效部位进行了定性鉴别;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效部位中孕烯醇酮含量的方法,对10批有效部位进行了含量测定,暂定该部位中孕烯醇酮的含量不得少于6.8%,并测定了川芎药材中孕烯醇酮的含量,暂定川芎药材中孕烯醇酮的含量不得少于0.32%,该方法灵敏、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川芎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有效部位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暂定有效部位指纹图谱与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比较,相似度不得低于0.9,通过该方法控制有效部位的质量操作简便,稳定性、重现性、精密度良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川芎活血化瘀有效部位中得到了单体成分,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指纹图谱的研究,为促进川芎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他文献
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和开采利用是石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上设备设施的日益发展,我国早年建成并多年使用的钻井、采油、作业平台等部分设施已陆续到了设计使用寿命,如
采用 C18反相色谱柱,以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作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建立了阿卓乳酸对映体的高效液相色谱拆分方法。考察了环糊精衍生物类型、手性添加剂浓度、流动相 pH
职业体验课程对于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职业规划、服务大众终身学习具有积极作用。职业体验课程包的项目选题应符合典型性、普适性、短小性、易学性等原则,课程包
一、目的与意义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临床常见高发,人群总患病率达11.59-24.18%。CSR是指由于颈椎退变、神经根受压迫等因素导致其支配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