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Ras及Braf基因野生型的晚期结肠癌患者,比较右半结肠癌(RSCC)与左半结肠癌(LSCC)患者对应的一般特征、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早期肿瘤退缩(ETS)、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不同化疗方案之间疗效差异,进而探讨晚期结直肠癌原发部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123例,其中均行基因检测,结果示Ras及Braf基因均为野生型;以结肠脾曲为界,分为左、右半结肠癌,最终纳入本研究主要分析指标中的患者共108例,其中左半结肠癌76例(包括直肠),右半结肠癌32例,一线使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主要结局指标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IST1.1)进行评价,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左右半结肠癌的PFS、ORR、MSI、ETS等相关参数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右半结肠癌发病率较左半结肠高,而在>60岁的患者中,左半结肠癌较右半结肠癌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两组人群的性别、ECOG评分、初始转移部位、病理类型、相关化疗方案、治疗相关副反应的差异均无统学意义(P>0.05)。2、一线使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中,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的ORR分别为35.5%和31.2%,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669),而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的PFS分别为10.3月和8.6月,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3)。3、在左半结肠癌组中,西妥昔单抗联合包含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PFS分别为8.6月和11.8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ORR分别为37.1%和3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6);而对于晚期右半结肠癌患者,一线使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包含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PFS分别为8.3月和8.6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ORR分别为33.3%和3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4、在左半结肠组患者中,一线使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具有MSI-H的患者和MSS或MSI-L患者的PFS分别为9.0月与9.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具有MSI-H的患者和MSS或MSI-L患者的m PFS分别为8.7月与8.4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5、一线使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于左半结肠组患者,达到早期肿瘤退缩(ETS)和未达到ETS患者的PFS分别为12.3月与9.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而对于右半结肠癌患者,达到ETS和未达到ETS患者的PFS分别为11.6月与7.9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右半结肠癌发病率较左半结肠高,而在>60岁的患者中,左半结肠癌较右半结肠癌高;另外,左右半结肠癌患者在性别、ECOG评分、初始转移部位、病理类型、治疗相关化疗方案、治疗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2、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Ras及Braf基因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客观缓解率无显著差异;而左半结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高于右半结肠癌患者。3、在Ras及Braf基因野生型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一线予以西妥昔单抗联合包含伊立替康的化疗较奥沙利铂具有更好的无进展生存期,而两者客观缓解率相似;而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一线予以西妥昔单抗联合包含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的化疗具有相似的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4、在Ras及Braf基因野生型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无论是左半结肠癌还是右半结肠癌,一线使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MSI-H与MSS或MSI-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均相似。5、无论是左半结肠癌还是右半结肠癌,达到早期肿瘤退缩的患者均较未达到的患者具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其中在右半结肠癌组中无进展生存期的延长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