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义勇为的民法规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_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近年来见危不救事件和受益人诉见义勇为人案件的屡屡上演使传统伦理道德不断沦丧,这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国家大力倡导的和谐社会构建格格不入。因此,我国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重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的时代要求也极为迫切。见义勇为作为一项优良道德传统,在现代法治社会更具有重要的法律属性,规范见义勇为既是对传统道德的保护,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团结友爱、完善法制建设的必要举措。而民法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法,在此时代背景下,对见义勇为的民法规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见义勇为的概念入手,分析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分类,我国当前对见义勇为的立法实践以及见义勇为法律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尝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对见义勇为的民法规制体系。本文第一部分探讨见义勇为的概念、构成特征与分类,这个部分主要阐述了三个内容:其一,分析见义勇为的概念,指出见义勇为词源意义的内核“义”和“勇”的关系,提出当前关于见义勇为概念的主要学说争议并分析比较得出笔者对见义勇为的定义,进而分析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其二,结合上一部分介绍的有关学说对其法律特征加以分析,指出见义勇为的行为主体是自然人而非公民,过度强调人身危险性的不适当性;其三,对见义勇为进行分类。本文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当前我国对见义勇为的立法实践,包括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以及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相关规定,并加以总结和概括。本文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当前对见义勇为民法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文章鲜明指出:第一,当前我国要重拾传统道德,推动社会的团结友爱,对见义勇为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就势在必行,而现有规定对保护见义勇为人合法权益的缺失以及由此造成的见义勇为者的窘境都使见义勇为的民法规制显得十分必要;第二,目前我国对见义勇为进行专门立法的时机已逐渐成熟,这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的有关规定所形成的立法经验,学术界对见义勇为法律问题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本文第四部分就见义勇为规制问题在原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民法规制体系,包括:一,见义勇为法律关系中各方的权利义务界定,其中包括侵害人的义务、见义勇为人的义务以及受益人的义务;二,分析见义勇为中的债,包括见义勇为法律关系中所生之债的性质及种类;三,见义勇为的求偿机制,这其中阐述了求偿的指导思想,分类求偿的方式及基金会代偿的制度设想。
其他文献
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是人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的两大方面。前者蕴含着善,后者包容着美。美与善是相互渗透的。它们共同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成为人的不断完善的价值目标
“持续改进”使企业能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保证产品质量使之处于受控状态。民用核电设备的生产和制造必须在国家核法规(HAF)总体要求下进行核产品制造活动
<正>磨课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达到更高时效比,达成预定目标。通过磨课能够去粗存精,使课堂结构简单,利于调控课堂;方法突出,利于突破难点;内容清晰,利于掌握知识;搭
<正>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涵世界,品读悟情,放飞想象。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强调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并注重
生命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范畴。毋庸讳言,对生命观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理论界研究的薄弱环节,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
<正>一、直击:小语课堂"轻描淡写"现象的现状分析耳畔时常想起解晓东那年在春晚上的一首《中国娃》:"最爱写的字呀,永远是中国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语文课
<正>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曾在山东会议上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一个转向——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体现一个中心——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立足两个
滥用职权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加的罪名,但法条规定相对简单,只用“滥用职权”四个字来概括本罪。由此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引发很多争议,学者们观点不一,尤其是在滥用职权罪的客观
通过对建筑遮阳隔热性能检测系统的分析,研究降低系统能耗的措施,研制了低能耗的建筑遮阳隔热性能检测装置。用该装置对中置百叶的遮阳进行得热量测试,结果表明,该检测装置能
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2012年10月江苏等10个省市相继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文章对营改增后企业税负变化问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