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防灾救灾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damiao_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愈加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损失重,情况复杂,使得国家财政压力巨大。在赤字率高居不下、资金紧张的现状下,我国财政对自然灾害的各项防灾救灾支出是否对经济恢复与增长有着正向的拉动作用,各项应急财政投入是否有效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释了自然灾害发生时财政防灾救灾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路径和作用机制。短期来看,受灾地的科学技术水平、资本存量等要素相对稳定,财政防灾救灾支出通过投资、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性质的支出对自然灾害损失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进行调节。长期来看,受灾地与各地区之间要素可以进行流动,财政防灾救灾支出一方面对私人投资与家庭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对其他公共服务领域支出存在挤占,另一方面促进受灾地生产要素流动,增加当地的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拉动居民有效需求,促进了当地技术的进步。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选取2008年-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广义矩估计法控制动态面板存在的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生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对财政防灾救灾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展实证研究。短期来看,自然灾害冲击时,财政防灾救灾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这个过程中,首要目的是有效调节灾害损失对经济的冲击,同时这也是财政防灾救灾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本文进行财政防灾救灾支出调节灾害损失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政府投入财政资金防治灾害对经济的冲击是有效的。财政防灾救灾支出的增加在不同经济区域间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整体来看:针对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影响经济增长这一过程,财政防灾救灾支出的调节效应表现为“倒U”型,而对于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影响经济增长这一过程,财政防灾救灾支出的调节效应表现为“U”型;存在最优支出规模的选取区间可以使其针对自然灾害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的边际调节效应均为正向,该规模既可以缓解受灾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又可以促进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长期来看,不同地区财政防灾救灾支出对自然灾害受灾地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东、西部地区表现为减缓了受灾地经济的增长,而中部、东北部地区表现为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综合来看,我国财政防灾救灾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表现为“倒U”型:当财政防灾救灾支出规模较小时,其投入的增加能够有效促进自然灾害受灾地经济的增长;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后,财政在自然灾害防救灾领域的投入越多反而不利于受灾地经济的增长。同时存在最优支出规模可以使得财政防灾救灾支出最大程度上影响当地经济增长。但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地方政府或面临财政压力巨大、难以调整财政防灾救灾支出结构等多方困境,或存在希望尽可能减少挤出效应最大程度发挥市场动力等政策考虑。为寻找解决办法,本文进一步对影响财政防灾救灾支出作用经济增长效果的因素展开研究,探究何种措施可以提升财政防灾救灾支出影响当地经济增长能力。结果显示:高水平的物质资本和科研技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环境制度可以显著强化财政防灾救灾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使曲线更为陡峭,不同程度上促进最优财政防灾救灾支出规模减小,使得财政防灾救灾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能力处于更高的水平。最后,立足于上述研究逻辑,结合理论部分和实证部分:财政防灾救灾支出“倒U”型影响受灾地经济增长、非线性调节灾害损失对经济系统的冲击、影响财政防救灾支出实现程度的因素的研究结果,从调整财政防灾救灾支出规模、改善财政防灾救灾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水平这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提升灾害应急治理能力贡献绵薄力量。
其他文献
在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形成了财政分权的体制模式,经济激励制度和政治激励制度进一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中国式经济增长奇迹”,但在“双重激励”下面临的是地方政府为实现本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重建设,轻民生”的支出偏向。在经济逐步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提高居民社会福利水平已然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为保障民生性
学位
农村环境的治理,关系到我国数以亿万计农民的生存发展,其生活环境的质量优劣更是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福祉。我国2022年农村的生产产出垃圾量已经达到了48.24亿吨,其中,农村生活垃圾更是达到3亿吨,且与日俱增,逐年增加。然而只有一半不到的生活垃圾得到了无害化的处理,将近有四分之一的垃圾都没有得到妥善收集和处理。伴随着经济的与日俱增和社会的稳步前进,一方面,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条件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生活质
学位
近年来,我国步入了改革深水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尤为突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因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受到重点关注,城乡收入差距更是体现着社会公平,影响居民的幸福感,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行为与财政体制密切相关,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
学位
2020年底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重任,但治理贫困的步伐不会就此停下,相对贫困则会是下一个贫困治理的“主战场”,也是我国迈向共同富裕征程中需克服的“主要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治理绝对贫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相对贫困的征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需要承担更大的职责。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在理论层面,探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机理。在
学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新型城镇化下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了新的需求,不仅要求医疗资源增量提质,而且要注重医疗资源的地区间合理分配。纵向财政失衡背景下,地方政府普遍面临财政医疗资金不足硬约束。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义与医疗资源有效供给在发展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将医疗资源水平对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防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区域中心城市,满足大中小城市融合发展的
学位
义务教育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之一,国家十分重视其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而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将义务教育列入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的范围,同时调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因此,通过中央转移支付政策来保证地方公共服务供给,促
学位
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对农业发展存在双重影响。一方面其会显著推动农业的发展: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在减轻农业生产劳动负担的同时减少其劳动时间,促使他们将更多的闲暇时间转向其他产业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不可再生资源使用效率,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会使得制造成本急剧上升,导致农机的售价上升,降低消费者对农机的购买欲望,导致有效需求变得不足,从而阻碍农机的推广应用,
学位
农业机械化是传统农业全面过渡到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我国于2004年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规定“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应当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正式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该政策的施行,使农机投入大幅增加,农机对劳动力的替代会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差异,
学位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并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成为健全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抓手。在当前我国减税降费政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背景下,社会保险费率(以下简称“社保费率”)调整势必会影响到社会保险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
学位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前列,发展前景广阔。数字经济在为各行各业带来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对传统税制带来了冲击与挑战。数字经济的特性使得跨区域商品贸易可以脱离固定经营场所来实现,这就导致大量税收由消费地流向数字经济平台所在地,引起地区间税收与税源背离。数字经济发达地区集聚了大量与本地税源不相匹配的税收收入,数字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面临极为严重的税收流失,资源在地区间配置越发不合理,地区间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