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364088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对农业发展存在双重影响。一方面其会显著推动农业的发展: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在减轻农业生产劳动负担的同时减少其劳动时间,促使他们将更多的闲暇时间转向其他产业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不可再生资源使用效率,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会使得制造成本急剧上升,导致农机的售价上升,降低消费者对农机的购买欲望,导致有效需求变得不足,从而阻碍农机的推广应用,抑制农业生产的发展。2004年起,基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机械的高价会使农业生产者退出农业市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等方面的考虑,为减轻农机需求者的购机经济负担,提高农机的购买量,推广农机的应用,我国政府积极进行市场干预,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进一步研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施行效果,探究其是否切实起到了有效正向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江苏省这一经济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深入研究。这是由于江苏省有着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资源,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最早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省份之一,探究江苏省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而经过十多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已有大幅增长的现状下,继续施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否能够有效提升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这种影响效果是否又存在地区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可以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具体分析了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状。研究发现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使用规模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考虑到农机具补贴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时效性,同时参考学者已有研究,将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13-2020年的江苏省的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探究江苏省现今农机购置补贴对当地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效果。在实证部分,本文基于江苏省的县级数据从微观角度构建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模型:一是从总体上实证分析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二是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分析这三个地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并从三个地区中各自选取典型县进行案例分析,探究各地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从总体上看,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能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2)经过区域异质性的探讨,发现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农机购置补贴能够显著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苏南地区的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基于上文相关研究,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期为江苏省进一步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施行提供绵薄力量。(1)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支出、加强农机购置补贴体系的管理、培养农机购置补贴专业人才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法律体系。(2)因地制宜地改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苏南地区应当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特色产业倾斜,农机购置补贴向多环节,多种功能的农机倾斜;苏中和苏北地区应当在保持大中型农机购置补贴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对特色产业农业机械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其他文献
在向着共同富裕远景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中,需要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而城乡收入差距正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在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农村人口增收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提升它的供给水平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力抓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尤其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不断重视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持续增加,但城乡教育差距仍然现实存在。所以,
学位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发展空间,是新时代下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振兴。从2016年7月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了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建设100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小镇,从政策上做出了明确要求。自此,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高度重视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特色小镇的
学位
易地扶贫搬迁是“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是实现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奔入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后续扶持阶段,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改善移民生活,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重要工作。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20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对“十四五”时期易
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为推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所设立的国务院直属机构。有关进一步推进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文件中提出,为了适应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专业性、技术性的需要,应当全面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市场监管执法队伍,并且有效提升基层监管执法人员履职能力。伴随着工商、食药、质监、知识产权等部门机构及其工作职能的合并,为能够实现营商环境提升优化、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目标,对于市场
学位
在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形成了财政分权的体制模式,经济激励制度和政治激励制度进一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中国式经济增长奇迹”,但在“双重激励”下面临的是地方政府为实现本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重建设,轻民生”的支出偏向。在经济逐步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提高居民社会福利水平已然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为保障民生性
学位
农村环境的治理,关系到我国数以亿万计农民的生存发展,其生活环境的质量优劣更是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福祉。我国2022年农村的生产产出垃圾量已经达到了48.24亿吨,其中,农村生活垃圾更是达到3亿吨,且与日俱增,逐年增加。然而只有一半不到的生活垃圾得到了无害化的处理,将近有四分之一的垃圾都没有得到妥善收集和处理。伴随着经济的与日俱增和社会的稳步前进,一方面,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条件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生活质
学位
近年来,我国步入了改革深水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尤为突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因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受到重点关注,城乡收入差距更是体现着社会公平,影响居民的幸福感,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行为与财政体制密切相关,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
学位
2020年底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重任,但治理贫困的步伐不会就此停下,相对贫困则会是下一个贫困治理的“主战场”,也是我国迈向共同富裕征程中需克服的“主要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治理绝对贫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相对贫困的征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需要承担更大的职责。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在理论层面,探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机理。在
学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新型城镇化下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了新的需求,不仅要求医疗资源增量提质,而且要注重医疗资源的地区间合理分配。纵向财政失衡背景下,地方政府普遍面临财政医疗资金不足硬约束。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义与医疗资源有效供给在发展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将医疗资源水平对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防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区域中心城市,满足大中小城市融合发展的
学位
义务教育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之一,国家十分重视其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而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将义务教育列入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的范围,同时调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因此,通过中央转移支付政策来保证地方公共服务供给,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