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纤维与天然纤维织物冷暖感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a410539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服装舒适性的广泛关注,织物接触冷暖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织物冷暖感的表征指标比较单一且多为静态指标和半动态指标,不能够全面反映织物的冷暖感。本课题采用市场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冷感和暖感纤维与天然纤维纱线为原料,进行织造平针、罗纹等组织结构,对比研究其冷暖感差异。采用自主搭建的织物动态热湿传递测试仪来探究不同纤维织物两面温湿度变化;并结合采用基于探针接触的织物表面粗糙度测试仪来探讨不同纤维织物两面温湿度变化、不同纤维织物表面状态及织物组织结构对织物冷暖感的影响;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实验相结合,综合分析影响织物接触冷暖感的显著性因素,建立织物冷暖感与各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为研究织物冷暖感提供更有价值的动态指标。其中,重点分析讨论了织物与人体皮肤接触的微环境变化对织物冷暖感的影响,其中包括织物表面状态、采用模拟皮肤-织物测试系统客观反映织物两面温湿度变化、织物主观评价和人体皮肤-织物测试系统反映的织物两面温湿度变化四大部分。此外,对织物进行传统传热传湿实验可以得到织物的回潮率、透湿率、Q-max等指标。将各类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它们与主观冷暖感之间的相关性。根据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自主搭建的织物动态热湿传递测试仪所测得指标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织物的接触冷暖感;基于探针接触的织物表面粗糙度测试仪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织物表面的粗糙程度并可以反映针织物的线圈密度;通过对比研究新型冷感、暖感纤维与天然纤维织物的主观冷暖感,得出两种探究实验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同时建立的冷暖感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进一步研究织物种类、表面状态、织物组织结构、基本物理性能对织物冷暖感的影响,为不同冷暖感织物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2002年11月至2003年6月,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的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引起的。S
<正>据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苗族银饰始于汉代,成熟于明代,昌盛于清代和民国,至今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苗族是一个崇尚银的民族,人们酷爱佩戴银饰,生死相随,世代如此。究其原因,
目的:建立酶速率法测定血清β-羟丁酸,并探讨β-羟丁酸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速率法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60例正常人、30例糖尿病人和8例酮症患
福清新化话是一种汉语方言脱离原有语言环境后逐渐演变分化的典型。对福清新化话音系作详细描写,将福清新化话与中古音和新化方言作纵向、横向比较,概括出它的语音特点,揭示出它
功能语类的形式特征普遍被认为是引起人类语言中的离位现象的缘由,然而这种设想无法解决如包含多个wh-疑问词移动的结构中的问题。此外,在《最简探索之框架》(Minimalist Inqui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是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是一切高等工程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自洋务
[研究背景]研究发现DNA肿瘤病毒中有些病毒的编码产物能与宿主细胞内抑制细胞生长和促进细胞分化的蛋白结合,使其失活而发挥致瘤作用。EBV(Epstein-Barr virus, EBV)可能也具
本文讨论的是方言格式“VO不C”。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理论,运用形式和意义、静态和动态、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VO不C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一、格
<正> 茶色素是从绿色茶中提取的植物天然色素,是茶叶中以儿茶素为主的多元酚类物质经过化学结构的转化而成的水溶性色素。药用茶色素为茶叶中多元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混合物,主
通过机械共混法制备了丁腈橡胶/有机蒙脱土(NBR/OMMT)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OMMT用量对复合材料硫化性能、交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