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g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河南省政府正式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考察,结合参与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工程实践,尝试在理论上总结一种适合河南省实际需要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模式。   笔者围绕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格局、类型划分、保存状况、价值特色和现存问题等多方面进行调研考察。通过调研得知,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可分为建筑遗产型、革命历史型和环境景观型三种类型。在空间上呈现西部多东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和局部集中其余离散的分布特点。其价值特色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科学价值和景观生态价值,基本能反映出村落本身原真性、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特点。现存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村落保存现状堪忧、政策制约发展、管理手法缺失。另外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历史文化名村本身具有聚落、遗产和旅游资源的多种属性,各属性之间均存在矛盾。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即是解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简要概述郏县临沣寨和清丰县单拐村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两点保护经验,一是在建筑和整体环境的修复与更新中要对名村的历史风貌予以尊重和保护,二是要平衡协调好现状保护与村民生活设施改善之间的关系。   最后笔者分析了国内现有的政府主导模式、村民自治模式和投资商开发模式等三种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存在弊端,并结合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的调研情况以及工程项目实践,尝试在理论上探讨一种全面化、系统化和多元化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全面化体现在保护内容的全面上,包括物质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方面;系统化即在规划设计上系统考虑旧村保护发展和新村建设并行;多元化即是政府、村民组织和投资商三方共同参与的协作保护体系,明确三方的作用与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其他文献
现代生态住区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与环境之间形成有机组合的住区。它合理的安排了住区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它是将住区之中人、环境、建筑完美结合。现阶段,一系
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具有特色古建筑、传统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的古镇被保存了下来。自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近年来,全世界各地地震、洪涝、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活稳定带来了极不利的影响。从这些灾害发生的情况来看,城市的整体防震减灾功能远远滞后于其发展的矛盾日益的突
随着我国高能耗、高技术的现代住宅快速发展,传统民居的生存无疑遭受巨大威胁。另外,个性鲜明且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仅凭民间工匠记忆与口述而无系统的研究记录,可能导致它不
工业化所导致的大规模化石能源燃料的燃烧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快速发展,是减排的重要单元和实施主体。低碳工业园区规划
本论文隶属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项目代码2006BAJ04AO2,同时结合导师建议后自选。   由于近代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个社会物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发展,将人类的物欲推向极致
本文通过对湖南长沙地区基督教堂现状调研和分析,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教堂建设的成败之处,从多个角度对长沙地区基督教堂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提
当今社会,城市趋同化的现象十分明显,城市中的特色街区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丧失原有的色彩,有些地区在不断的改造中逐步丧失了自身的特色,与周边地区相差无几,有些地区则由于
在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乡镇的经济水平和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镇区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如火如荼。但由于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关键期,通过城乡一体化破解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二元”结构,谋求城乡共生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内对城乡一体化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