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开始兴起并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迅速普及,因为增产效果好,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每年地膜使用量约120万吨,地膜覆盖作物已超过50种;每年地膜覆盖面积达2.5亿亩,应用区域遍及全国。但是农用地膜残留的危害不容忽视。因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在土壤内可存在200~400年,存留的农用膜破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可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导致作物难以发芽出苗,作物减产,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使农民的收入受到极大的影响。本论文采用查阅文献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农用地膜利用和回收现状,以及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展开分析研究,系统梳理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研究提出建立财政支持政策等相关建议。论文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一是农用地膜使用量大,地膜残留污染防治应给予重视;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财政政策支持;三是相关科技研究需要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以下简称农民)和回收利用企业充分认识地膜残留的危害和存在的利润;二是加强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监控和防治,摸清底数、制定规划、分级防治;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重视成果应用。将地膜污染防治列入科技重点支持项目,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针对残膜资源化利用、可降解地膜、机械回收等关键问题加强科研攻关,同时,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四是建立扶持政策,完善长效机制。针对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对农民、企业等主体给予补助和扶持,引导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