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 秦岭川金丝猴投食群的社会组织和结构 通过对秦岭山脉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西梁群猴子进行人工投食(108°16′18″E,33°48′68″N),进而可以距猴子0.5到20米观察并识别了投食群的63只猴子,为深入了解这群猴子的社会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2001年10月18日到2002年4月12日,73个观察日里有效记录422小时,文字记录数据(Data recorded with verbal descriptions)和图式记录数据(Data recorded with sketches)表明,从2001年10月初到2002年2月底投食群基本稳定地由63只个体组成:8个成年雄性、26个成年雌性、8个亚成年雌性、13个青少年猴和8个婴猴。群内成年雌雄比例(3.3:1),一雄多雌单元(OMU)的大小平均7.9只,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年雌性:青少年猴:幼猴为1:3.3:1:1.6:1,单元最多为12个个体,最少为7个个体,从冬季到春季因为亚成年雌性、青少年猴、幼猴的迁入,投食群数量增加。由于单元在投食区内的活动空间变小,单元间发生冲突增加了。随机取样法(Ad libitum sampling)平均每天记录到7次挑衅行为,共记录到485次挑衅行为,最多一天20次,最少一天1次,通过对单元间优势指数(Dominance index)的分析,得出单元间存在等级结构:黑头>红点>长毛>秃头>井字头>断指>中指>八字头。优势OMU趋向于挑衅弱势OMU,地位越低越容易被挑衅(r**=0.90),越容易表现出屈服(r**=0.87)。 第二章 川金丝猴的理毛行为是否符合卫生功能 应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在113天的跟踪观察(有效观察时间351小时)的基础上,收集了293个相互理毛回合(bout)的数据,对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玉皇庙西梁群个体间的相互理毛进行了分析,检验相互理毛是否符合卫生功能假说(Hygienic function hypotheses)。在分析数据前我们将标本的体表分为17部分,并定义了各部分的界限和其所占全身表面积百分比。根据自我理毛行为在身体表面各部位可进行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不可进行、难以进行和易于进行部位的三种类型。为了了解相互理毛是否集中在自我理毛不容易进行的部位,我们做了三个相应的分析:自我理毛在全身的分配、各部位得到相互理毛的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组得到相互理毛的情况。结果表明无法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相对多的相互理毛、难以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相互理毛百分比与其占总表面积百分比相一致、易于进行部位得到相对少的相互理毛,这种自我理毛与相互理毛之间的补偿关系符合卫生假说。但是并非所有难以或无法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均匀的相互理毛,相互理毛主要集中在背部和肛门繁殖区,不同年龄性别组的相互理毛受到社会等级的影响,相互理毛的这种选择性分配,说明除了有卫生功能外还应该有其它的功能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