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卒中不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还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既往研究证实脑卒中后给予脑远隔器官(如肢体等)一定的缺血性刺激比如短暂肢体缺血,可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从而产生脑保护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肢体缺血后处理可减小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提高脑灌注,从而改善预后,但目前尚无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报道。本研究将分以下三个部分继续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第一部分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其随机纳入肢体缺血后处理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肢体缺血后处理组每天进行4个循环的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对照组每天进行4个循环的假-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持续14天。共随访90天,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评价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安全性。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及随访阶段观察到的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90天时,肢体缺血后处理组认知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肢体缺血后处理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90天时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P<0.05)。结论1.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2.肢体缺血后处理可减缓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3.肢体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改善肢体残疾进而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第二部分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以及脑灌注与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其随机纳入肢体缺血后处理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肢体缺血后处理组每天进行4个循环的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对照组每天进行4个循环的假-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持续14天。采用3.0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病程14天时的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1.入院时,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和对照组患者rCBV、rCBF、rMTT、r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程14天时肢体缺血后处理组rCBF高于对照组,rMTT、rTT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肢体缺血后处理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2.肢体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改善脑血流灌注进而改善脑梗死认知功能的损伤。第三部分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血清HSP27、HSP70的影响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27和血清热休克蛋白70的浓度变化,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完成了整个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周期并按时随访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病程7天、病程14天时的血清HSP27、HSP70浓度并比较各组血清HSP27、HSP70浓度的差异,分析各组血清HSP27、HSP70与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1.病程7天时,两组患者HSP27逐渐降低,对照组降低程度高于肢体缺血后处理组,肢体缺血后处理组HSP70增高,对照组HSP7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程14天时,肢体缺血后处理组HSP27较入院时增高,对照组较入院减低,肢体缺血后处理组较入院时HSP70持续增高,对照组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诱导血清HSP27和HSP70的表达来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