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异化翻译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rev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的发展业已使得跨文化的交流成为这个时代的亮点,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翻译工作者更肩负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因此本文旨在对文学异化翻译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虽然对于翻译人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从语言学的角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还有人类文化学、文学批评、审美学和社会词汇学的角度等等人们都发表了许多的论文,但是至今还没有一种能被广泛接受的涵盖所有文本的翻译方法。事实上,翻译是一种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尤其是面临文学翻译的时候工作更是烦杂。而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文学方面的翻译,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先生所提出的文本理论就是一例。纽马克的文本分类法对于翻译是有着实际用途的。虽然其理论是借鉴Büler的发明,但是纽马克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他将文本划分为三种功能类型即: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号功能。这样不同的文本就可以归属于不同的文本功能,从而找到相应的翻译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划定文学的文本类型从而找到与其相应的翻译方法。 长期以来,是否采用直译或者意译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界所关注和争论的课题。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争论的角度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也就是从直译和意译之争转移到归化和异化之辨。通过作者的仔细观察发现异化也许对于文化翻译是一种可取的翻译策略,虽然有许多的学者或全盘赞同异化或全盘赞同归化。同时作者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以证明其设想的可行性。希望此研究对于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人们来说能起到一点帮助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的主体已不仅局限于译者,读者的地位逐渐上升,已成为影响翻译过程的又一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接受美学提出的“读者中心”强调读者的接受与期待,对翻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头戏。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既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之一。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我们把这种差异定义为文
《论语》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自1809年世界上第一个《论语》英译本在印度诞生以来,海内外学者对《论语》翻译的学习研究就不曾间断过。  本文研究英译《论语》
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索尔·贝娄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以及他的小说《雨王汉德森》。同时,该部分也强调了研究《雨王汉德森》的意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对于我们更好的理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悠久文化的精髓,蕴含了浓郁的文化信息,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侧重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并且尽量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上述两种理论的结合
本文基于阅读理论者用来解释阅读过程的三种阅读模式,图式理论以及阅读处理理论,并借助于外语测试学理论,来继续讨论先备知识(prior knowledge)在大学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