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与粉丝型读者的关系——以小说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的汉译本为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de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的主体已不仅局限于译者,读者的地位逐渐上升,已成为影响翻译过程的又一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接受美学提出的“读者中心”强调读者的接受与期待,对翻译中译者与读者的主体间关系处理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元发展的社会赋予了粉丝型读者区别于一般读者的独特性,以粉丝型读者为目的读者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从接受美学视角对译者与粉丝型读者关系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对粉丝型读者的针对性研究,而且能够对研究翻译领域主体间性关系问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推动新媒介环境下的译者与群体型读者的关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框架,主要研究了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对粉丝型读者期待的满足和促成原文作者、译者及粉丝型读者不同视域的融合,达到译者与粉丝型读者间的理想关系,最终达到译者预期的翻译目的。文章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导下,挖掘粉丝型读者的独特所在,提出译者与粉丝型读者间可能存在价值-阐释、阐释-期待和价值-期待三种关系模型,并特别指出了价值-期待关系模型的三个优越性,再以小说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的汉译本作为个案研究,从文本的选择、译者对原文本及粉丝型读者的尊重、粉丝型读者的期待对翻译的影响以及文化意识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相应地分析和说明,通过归纳整合相关信息后认为译者通过自身主体性的发挥,能够在思想上与原文本和读者保持一致,在明确的翻译目的指引下到达原文本、译者和粉丝型读者不同视域的大融合,肯定了价值-期待关系模型在处理译者和粉丝型读者间关系问题方面的指导性和优越性。  本研究希望能对推动粉丝型读者的研究和处理针对粉丝型读者的文学翻译过程中主体间关系问题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就小说技巧和主题内容都最具有代表性的《伙计》展开论述,重点探讨了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即意象手法在本部作品中揭示主题的作用。本文分为五部分。前言指出马拉默德在美国
本文旨在研究中美两国人在言语行为上的差异,尤其在“拒绝策略”使用方面的差异。本文从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出发,从语用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以
继文化模式产生后,翻译研究便朝着“文化转向”的潮流发展。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被日益突显出来。2004年张南峰教授将艾克西拉针对文化专有项翻译提出的十一种策略(以下简称艾氏策
酒神,一向是西方艺术的最根本的永恒原型。悲剧艺术无论就其根源还是就其性质而言,都是一种酒神艺术,其根本的精神乃是一种酒神精神。尼采认为,希腊悲剧的主角一直是酒神,他们都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她的作品无论是人生场景的片断描写,或是心灵瞬间的捕捉,几乎都是匠心独运的精品。她不断在作品中实现和运用的
本文分导言、三个章节和结语共五部分。导言部分表明了作者撰写本文的意图,并概述了选题的重要性。第一章是对犹太和犹太民族性在现实和文学领域的历史回顾,追溯了在历史上犹太
  本文拟从“戏剧性”出发来赏析《洛丽塔》的艺术价值。为了研究的便利,“戏剧性”在本文中被赋予“戏剧世界”(“戏剧的世界”)和“戏剧人间”(“人生如戏”)两方面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