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至2003年间,在牡丹江支流海浪河流域采集到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Pallas)成鱼,经过人工培育后,于2002年至2005年分别获得人工繁殖后代。2005年在野生群体和自繁1代群体的稚鱼、幼鱼和成鱼中采集卵巢(性腺)样品,采用光学显微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细鳞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如下:1.细鳞鱼受精卵发育至约213.00℃·d破膜;到377.00℃·d左右时成为上浮稚鱼,其尾杆骨向上弯曲,鳍发育基本完善,原始性腺处于未分化状态;上浮后523.50~596.35℃·d(40~45d),部分稚鱼性腺开始分化,先分化的为雌性,形成单侧的卵巢,其内可见明显的卵原细胞;在雌性稚鱼性腺分化后15~20 d,雄性的性腺内才可鉴别出精原细胞;上浮后703.50℃·d,两侧卵巢分化完毕,且左右对称,它们位于体腔的鳔与消化道之间,末端开口汇合于共同的输卵管。2.稚鱼上浮后约125 d,在卵巢产卵板上开始出现卵母细胞。在光镜下,卵原细胞胞质的H.E染色呈蓝紫色,卵母细胞呈亮红色;电镜下,卵原细胞的直径为15~35μm,卵母细胞为40~80μm,在卵原细胞中只能观察到少量的线粒体,而在卵母细胞内可见大量的线粒体以及少量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3.通过对雌性个体卵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学成分研究发现,细鳞鱼为雌雄异体,其卵巢可分为不同的发育时期,根据各时期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6(I~VI)个时期:稚鱼上浮后703.50℃·d,双侧卵巢变为微透明状,其形态呈细线状,该时期为I期;幼鱼(4~17月龄)和产后恢复期(排卵后3个月左右)的成鱼双侧卵巢均呈扁三棱带状,血管集中分布于卵巢腹侧,且内部紧密排列着条形产卵板,此时期为II期;随着幼鱼(18~30月龄)和产后成鱼(产后5个月)卵巢不断发育,进入卵黄发生阶段,卵巢呈浅黄色,其体积不断增大,肉眼可识别出圆形卵母细胞轮廓,该时期为III期;成鱼(3龄以上)卵母细胞卵黄不断积累,卵巢体积和重量不再发生变化,细胞直径达到3.12~5.10 mm,该时期为IV期;卵子完全成熟,卵巢开始游离,进入排卵期,即V期;雌性成鱼产完卵后,卵巢呈萎瘪的囊状,表面分布着大量微血管,卵巢内未排出的卵子慢慢被鱼体吸收,该时期为产后恢复期,组织学分期为VI期。4.根据细鳞鱼卵细胞内含物质(尤其卵黄)出现的时间、数量、大小、分布状况和自身形态变化,可分为6个时相,本文仅对卵子发生部分(I~V时相)进行了研究。时相I,卵原细胞紧密排列于产卵板基部,内含少量线粒体,其表面只有滤泡上皮和零星几个鞘细胞,细胞核旁出现“Nuage”特征物;时相II,卵原细胞逐渐发育成为卵母细胞,胞外滤泡层逐渐增厚,即功能性卵巢-卵泡单位形成,卵母细胞内细胞器逐渐增多;时相III,初级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其胞内各种细胞都十分发达,早期可见皮质泡、卵黄外膜和巴比尼氏体特征,滤泡细胞发育到2~3层,放射带开始形成;时相IV,卵母细胞的外源性卵黄积累开始,卵黄核消失,颗粒细胞层形成,放射带达到最厚;时相V,成熟卵子的胞质中充满卵黄小板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