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与劳动的相依性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人工自然中的劳动出发,分析了劳动的三重涵义和人工自然的结构,指出了人类劳动的语言性.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技术的存在之所和存在方式,结合古希腊思想家的形式论,阐述了对技术的形式论理解,对几种技术定义进行了评论.然后,通过对"工具使用者"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技术的起源机制,技术起源是一个过程,生物进化法则和"前劳动"是技术产生的原因,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技术和语言是人的规定.劳动分工的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分工发展促进了机器技术的诞生,机器技术的进化,使技术过程与劳动过程出现了分离的趋势,技术发明与技术应用也成为社会分工中相互独立的两个部门.最后,对现代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互相规定和互相"服务".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关于社会发展观的理论透析,阐明了理性社会发展观与感性社会发展观的理论导向的尴尬境遇,进一步确证了作为“时代精神”的马克思社会发展观是历史发
“存在”是海德格尔终生都在探讨的主题。存在之问有其思想的开端,更有其自身的深化,故而构成一条追问的道路。海德格尔把前期的奠基之作《存在与时间》称为“路标”。《存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歧与冲突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中“两种文化”的冲突现象也尤为明显。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揭示出近代中
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各地区都开始构建本区域的创新系统,以期望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中过程中,“系统失效”、“系统趋同”等问题
冯友兰是二十世纪影响很大的哲学史家,哲学家,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最突出的是他早期创建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学术界研究他思想的人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