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线公路典型路面结构反射裂缝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反射裂缝成为国省干线公路路面的一种主要破坏方式。反射裂缝是指半刚性基层在温度及荷载的作用下产生过大拉应力后形成裂缝,并贯穿到路表的横向裂缝,其不但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严重时也可引起整个系统的失效。为此,本文对反射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今后的路面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首先,考虑半刚性基层这种路面结构,对国内干线公路的反射裂缝状况进行了文献调研,并以“4cmAC-13上面层+6cmAC-20下面层+20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这种路面结构作为有限元模型的基础。后对反射裂缝产生和发展的力学机理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后文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指标:模量、温度收缩系数、面层厚度、基面层粘结状态及温度等。
  其次,对半刚性基层开裂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首先应用非线性弹簧单元对基面层粘结状态进行模拟,并验证了其可行性;后选取了不同的温度场条件并叠加车辆荷载,得出基层纵向拉应力的最不利位置在双轮荷载的单轮下方,各因素对其最大值的影响性大小排序为:基层温度收缩系数>温差≈基层动态模量>面层厚度>层间粘结状态>面层动态模量>面层温度收缩系数;研究表明,高模量沥青无法抵抗基层开裂。
  然后,对反射裂缝的扩展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此过程中偏荷载比正荷载更容易引起反射裂缝的扩展,面层出现贯穿裂缝前后基层的裂缝形式由上窄下宽变为上宽下窄。研究表明,面层温度收缩系数对反射裂缝扩展影响最大,面层厚度与动态模量次之,基层动态模量与温度收缩系数影响较小。当沥青材料温度收缩系数不大于 1.6×10-5/℃时,可保证面层在24小时降温23.8℃以下时不出现反射裂缝。路面长期使用会促进反射裂缝的扩展,据此提出了使用年限与面层出现裂缝时对应气温下降幅度的关系式。
  最后,对反射裂缝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层预裂缝与中间层设置均可防治反射裂缝,但在24小时降温幅度达到15℃以上的情况下并不推荐;此外,推荐采取增加面层厚度与降低面层温度收缩系数相结合的措施,据此提出了二者与路面可承受气温变化值的回归公式。
其他文献
全球化与城市化促使城市内部状态变得愈加复杂,城市物流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不断被城市产业与空间的变化、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客户偏好重塑。基于此,本文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出发,层层递进,多角度量化并深入分析城市物流演化。  首先,将城市物流空间作为研究起点,把城市物流演化这一抽象概念落实到城市物流节点的空间演化上,强调蔓延与聚集并重的空间量化方法。以北京市为实证对象,利用2000-2020年
学位
在常年低温、较大的昼夜温差及强烈的太阳辐射等恶劣自然条件作用下,高海拔高寒地区沥青路面在运营过程中容易产生路面温缩裂缝、车辙变形、路基不均匀沉降等严重影响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常见病害现象。其中,由温度应力引起的低温开裂成为其结构性病害的主要形式。目前,对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的研究多通过室内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的手段实现,难以准确描述材料的细观特性。沥青混合料是由集料、沥青砂浆和空隙构成的多相复合材料,其细观
学位
大型活动交通运行保障的高要求对应急资源布局带来了新的挑战。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大型活动交通运行的应急资源布局研究相对较少。论文基于大型活动的交通特征,研究了面向大型活动交通运行的应急资源布局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总结了大型活动交通运行应急资源布局的特殊性。论文基于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及大型活动基本概念,分析了大型活动期间交通需求、交通流和交通运行应急保障的特征,对大型活动交通突发事件进行了分类分
学位
我国目前正处于机动化和城市化的阶段,小汽车出行比例居高不下,由此滋生了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由于城市扩张,人口逐渐向城市外围迁移,导致了职住分类现象的加剧。轨道交通作为“走廊式”的交通工具,无法实现“门到门”的服务,需要其他方式换乘作为它的延伸。而停车换乘(Park and Ride, P+R)是解决该问题,引导小汽车流量向轨道交通线网转移的有效手段。但是,国内停车换乘设施规划未得到足够
学位
排水沥青路面是一种大空隙率的多孔沥青路面,其内部发达的连通孔隙可将雨天降水及时下渗至路面内部并侧向排出,减小路表水膜厚度,避免行驶车辆发生水漂、产生水雾,极大提升雨天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国内关于排水沥青路面的研究与应用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尝试阶段,排水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机理尚不明确、设计多依赖于经验,导致实际应用中路用性能与排水功能无法得到兼顾、耐久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从级配骨架、连通孔隙、沥青裹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城市居民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等问题对城市交通系统的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此,作为智能交通管理领域核心研究课题的网络交通协调控制受到了愈发广泛的关注。该课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交通信号控制,其目标是通过接收并分析目标区域内传感器采集的各种交通运行状态数据,考虑交叉口之间相互的交通流影响,然后对交通控制参数(如信号周期、相位差、相序以及
现阶段道路客、货运发展方向为大运量、高速度,并且随着道路建造技术发展,道路桥隧比提高,道路外部环境愈发复杂。风作为不可见因素会对行车产生影响,尤其在高速公路隧道口处,自然风与汽车外流受迫运动,风场对车辆的影响将更加显著。本文结合实际环境建立计算模型进行空气动力仿真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并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进行行车安全性评价,提出了改善对策,为高速公路建、管、养提供参考。  首先对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风场
学位
通勤交通是城市交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增长与城市的扩张带动了通勤需求的增加,小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然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服务完善速度已经跟不上日益增长的小汽车通勤需求,从而导致了包括交通拥堵、交通事故、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交通需求管理,使人们主动放弃高耗能、高污染的小汽车,转向低耗能、占地少的公共交通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轨道交通是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轨道交通
学位
交通需求增加造成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拥堵常态化,合流区作为拥堵的源发区域,成为制约道路通行效率的瓶颈路段。为响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构建精细化交通管控技术系统,可以有效优化既有设施的运输能力,缓解拥堵问题。可变限速控制和入口匝道控制是合流区常用的管控技术,为合理平衡主线和匝道通行权,研究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可变限速与匝道协调控制方法,可为高速公路交通控制方案的制定和管控技术系统的建
学位
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是路面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养护方案决策、养护资金优化等的前提。路面使用性能的预测,有利于分析路面性能劣化的规律,有利于精确确定养护方案,有利于合理进行养护资金的投入与优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适用于山西省高速公路网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首先,对山西省交通控股所辖高速公路网基础数据及路面使用性能、交通量等历史数据进行了收集,并对路网进行路元拆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