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利用骨创伤愈合机理产生新骨的一项技术,是在骨缝处或截开的骨断端用牵引装置以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开,在产生的骨间隙中形成新骨,以达到使骨延长或增宽的目的。它属于一种内源性的组织工程学,通过对截骨面的牵引使新骨不断形成,新骨随着牵引力的方向塑形。在骨形成的同时,通过对周围软组织产生的张力作用,使皮肤、筋膜、神经、肌肉、血管和软骨等组织产生适应性改建,这种缓慢的改建可避免对软组织的损伤,也保证了新骨形成部位的稳定。研究表明,牵引成骨过程中,在新骨产生的同时也伴随着血管的再生,两者密切相联。因此,研究牵引成骨中牵引速率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目的:研究兔的下肢延长模型中,在牵引成骨期间,四种不同的牵引速率(0.3、0.7、1.3、2.7mm/day)对血管化进程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N-W白兔,建立右侧股骨中段骨延长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组,每组延长速率分别为0.3、0.7、1.3、2.7mm/day,直到股骨被延长了2cm,延长完成后,采集牵引缝隙的再生骨组织。通过使用特定的内皮细胞抗原抗体(CD34)进行免疫染色,使用chalkley[4]统计方法,在愈合组织中对血管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进行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在0.7和1.3mm/day组的中心纤维组织区域阳性染色的内皮细胞数比任何组的其它区域阳性染色内皮细胞数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组中,在矿化前沿和临近矿化前沿的新骨内阳性染色内皮细胞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矿化前沿远端的新骨内的阳性染色内皮细胞数比其它区域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血管发生过程受牵引速率影响,0.3mm/day组没有最大程度刺激血管发生反应,而最高的牵引速率2.7mm/day组抑制了血管的发生,在本实验的牵引成骨模型中,0.7、1.3mm/day的牵引速率,血管生成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