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成骨中牵引速率对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zr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利用骨创伤愈合机理产生新骨的一项技术,是在骨缝处或截开的骨断端用牵引装置以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开,在产生的骨间隙中形成新骨,以达到使骨延长或增宽的目的。它属于一种内源性的组织工程学,通过对截骨面的牵引使新骨不断形成,新骨随着牵引力的方向塑形。在骨形成的同时,通过对周围软组织产生的张力作用,使皮肤、筋膜、神经、肌肉、血管和软骨等组织产生适应性改建,这种缓慢的改建可避免对软组织的损伤,也保证了新骨形成部位的稳定。研究表明,牵引成骨过程中,在新骨产生的同时也伴随着血管的再生,两者密切相联。因此,研究牵引成骨中牵引速率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目的:研究兔的下肢延长模型中,在牵引成骨期间,四种不同的牵引速率(0.3、0.7、1.3、2.7mm/day)对血管化进程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N-W白兔,建立右侧股骨中段骨延长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组,每组延长速率分别为0.3、0.7、1.3、2.7mm/day,直到股骨被延长了2cm,延长完成后,采集牵引缝隙的再生骨组织。通过使用特定的内皮细胞抗原抗体(CD34)进行免疫染色,使用chalkley[4]统计方法,在愈合组织中对血管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进行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在0.7和1.3mm/day组的中心纤维组织区域阳性染色的内皮细胞数比任何组的其它区域阳性染色内皮细胞数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组中,在矿化前沿和临近矿化前沿的新骨内阳性染色内皮细胞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矿化前沿远端的新骨内的阳性染色内皮细胞数比其它区域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血管发生过程受牵引速率影响,0.3mm/day组没有最大程度刺激血管发生反应,而最高的牵引速率2.7mm/day组抑制了血管的发生,在本实验的牵引成骨模型中,0.7、1.3mm/day的牵引速率,血管生成最多。
其他文献
目的与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有发展成胃癌的倾向,中西医诊治该病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热点之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
当前,我国教育界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课程改革,这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但是课程改革的实施,其道路是漫长而又复杂的。在这样一个漫长而又复杂
腐败活动对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有巨大的危害,已经成为政治实体上的一个恶性肿瘤,危及整个政治实体的稳定和发展。腐败活动会使人们对政治体系失去信心,对政治权力失去认同,
目的:评价七珍二神汤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营养不良改善情况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9月~2008月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资料较为完整的患者60
<正>1978年,由塞缪尔·休斯顿博士(Dr. Samuel R.Houston)、杜德利·所罗门博士(Dr. Dudley Solomon)和布鲁斯·哈比(Bruce M. Hubby)领导40余位行为科学家完成行为特质动态
目的探讨双源能谱CT对比常规CT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性收集2016年08月至2017年05月55例临床怀疑
文章利用安徽省六安市、湖北省咸宁市、广西省桂林市269位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消费者对流通领域中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度。结果表明,
目的通过建立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动静脉瘘的动物模型,观察下腔静脉局部血流动力学和静脉壁剪切力改变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改变,并分析其与下腔静脉重塑的关系
当人们对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时,往往会产生如下印象:即无论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还是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关系,与社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PNS)对兔背驮式肝移植术后供肝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模型36例,共81只动物随机分为3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