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因其生长速度快、味道鲜美、营养及经济价值高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近年来随着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和禁渔期重新划定等原因,导致多鳞四指马鲅资源得不到合理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多鳞四指马鲅群体划分和地理分布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形态学分析方法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对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四指马鲅进行群体划分;通过胃含物分析法对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四指马鲅摄食状态进行分析,并结合实地查访调研(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地)多鳞四指马鲅地理分布。基于这些结果,对多鳞四指马鲅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初步揭示了多鳞四指马鲅群体地理分布及其摄食习性,以期为多鳞四指马鲅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策略,为今后资源增殖修复、鱼苗育种及养殖生产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具体如下:1.基于形态学多鳞四指马鲅群体划分研究基于2018-2019年采自海门、如东、舟山、三门、珠海的5个地理群体的133尾多鳞四指马鲅个体进行35个可量性状和8个可数性状测定,并拍摄保存样本照片用于几何形态学分析。多鳞四指马鲅的传统形态学和几何形态学分析结果均表明:5个地理群体的多鳞四指马鲅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和地理距离成正相关,但尚未达到种群分化的程度。2.基于控制区片段序列的多鳞四指马鲅群体遗传结构研究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片段序列,对海门、如东、舟山、三门、珠海的5个地理群体,共计76尾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如下:处理后数据长763bp,存在164个多态位点数,其中76个个体共有71个单倍型,表现出极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对5个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群体间的Fst值都很低,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丰富的基因交流。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群体内差异为98.18%,群体间遗传差异为1.82%(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地理群体之间的单倍型相互交错,基因交流频繁。中性检验结果表明Tajima’s D<0,P>0.05;Fu’s Fs<0,P>0.05(除如东和海门群体P小于0.05),在更新世冰期经历过种群扩张。3.多鳞四指马鲅摄食习性及其地理分布研究基于2018-2019年采自海门、如东、舟山、三门、珠海的5个地理群体的63尾多鳞四指马鲅进行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多鳞四指马鲅以鱼类、虾类、头足类、口族类、蟹类等作为饵料生物,属于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食性鱼类。结合形态学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胃含物分析和实地走访调查,东海区和南黄海区多鳞四指马鲅群体每年4月左右,随着台湾暖流北上西进和气温回升,多鳞四指马鲅群体随自南往北作产卵洄游。于每年4月初洄游到福建北部沿岸海域;4月初-5月初洄游到达温州大渔湾附近海域,;4-7月洄游到三门湾及其邻近海域;6~8月洄游到舟山沿岸海域;7-9月卵洄游到长江口附近海域和江苏南通沿岸海域。于10月底-11初,随着暖流的退缩和气温的下降,多鳞四指马鲅逐渐作自北向南的越冬洄游。鉴于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四指马鲅在不同海域繁殖、索饵出现的时段差异,建议对这5个地理群体中三门群体和舟山群体2个管理单元划分,而如东群体与海门群体划为1个管理单元,珠海群体划为又1个独立的管理单元。针对5个地理群体按4个管理单元进一步制定特别管理政策,以期既保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又保障广大渔民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