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岩土材料是由颗粒、孔隙和裂隙等组合形成的多相物质,在不同尺度下其物理力学性质有着显著差别,表现出多层次的结构特征。获取并重现岩土材料的细观结构,建立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是认识岩土材料真实力学特性的有效手段,对于多尺度揭示岩土体变形破坏规律和机理,改进岩土工程设计施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现有研究中,在岩土体细观结构建模方面存在着颗粒形状模拟简化过多,颗粒重叠检测及投放仅适用部分形状颗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土材料是由颗粒、孔隙和裂隙等组合形成的多相物质,在不同尺度下其物理力学性质有着显著差别,表现出多层次的结构特征。获取并重现岩土材料的细观结构,建立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是认识岩土材料真实力学特性的有效手段,对于多尺度揭示岩土体变形破坏规律和机理,改进岩土工程设计施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现有研究中,在岩土体细观结构建模方面存在着颗粒形状模拟简化过多,颗粒重叠检测及投放仅适用部分形状颗粒,且计算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离散元方法,基于计算几何理论,提出一种包括二维及三维不规则岩土颗粒生成、可视化岩土颗粒模型库管理系统、颗粒重叠检测方法和颗粒投放方法等在内的系统建立岩土材料细观结构精细化模型的方法,并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实际岩土工程模拟研究中,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转向角理论的二维不规则颗粒形状生成方法,建立了颗粒形状描述符与颗粒生成算法中输入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将其用于指定形状颗粒的准确生成。该方法在生成不规则形状颗粒方面表现良好,不仅可以生成指定形状特征的凸凹不规则形状颗粒,在基于图像信息进行颗粒形状重构方面,该方法可以用于非星形颗粒的生成。(2)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颗粒轮廓叠加的三维不规则颗粒生成方法,建立了形状描述符与三维颗粒生成算法中特征输入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并以特定块石形状的三维土石混合体试样生成为例对所提出方法可行性进行了验证。该方法能够准确生成体现颗粒外形、圆度以及表面纹理三个方面特征的指定形状颗粒。算法中的四个控制性输入参数(Rab、Rbc、Rl/b和Δφmax)能够定量控制生成颗粒的形状,且具有明确的几何意义,便于理解和推广。(3)结合二维和三维岩土颗粒形状生成方法,开发构建了主要由人机交互界面、颗粒生成导入模块、颗粒分析管理模块和颗粒查询调用模块组成的基于图形界面的岩土颗粒模型库管理系统,通过实例应用展示了该系统的使用过程。该系统的可视化操作方便了第三方人员简单快捷的应用本文提出的颗粒模型生成方法。(4)提出了一种对二维及三维凹凸不规则形状颗粒普遍适用的颗粒重叠检测方法,该方法在检测颗粒重叠的同时,还能用于颗粒之间距离的精确计算,最后以砂岩热损伤模拟为例介绍了该方法的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结合重力沉降法以及颗粒缩放/膨胀方法,提出了两种改进的不规则颗粒投放算法。这两种颗粒投放算法操作过程简单,能够实现颗粒投放面积的精确控制,快速得到所需的高低密实度试样,对于二维/三维不规则形状颗粒投放普遍适用。(5)将提出的颗粒生成方法、颗粒重叠检测和颗粒投放算法应用于土石混合体边坡开挖模拟中,从裂隙扩展、应变演化等宏细观相结合的角度探究了土石混合体边坡坡脚开挖失稳机制,研究了块石形状及含石量对土石混合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建立岩土体细观结构建模方面具有良好表现。而在坡脚开挖破坏方面,含石量的升高会影响边坡稳定性并改变土石混合体边坡的破坏模式。随着块石伸长指数以及圆度指数增大,高含石量土石混合体边坡会逐渐由局部浅层滑动转变为深部整体滑动破坏模式。
其他文献
随着“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推广实施,国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传统制造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深刻的转型升级。然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品附加值的偏低、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这三方面问题正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规模定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借助现代设计方法、成组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规模,提供定制化的产
云计算和大数据推动了一系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落地和发展,使人们从信息时代进一步迈入了智能时代。但由于大数据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非结构化、非标准化、缺少语义关联、缺乏领域背景知识、质量不高等),使得大数据的价值并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为实现对大数据的精准与精细分析,除了依赖领域相关的标准、规范、指南等以外,更重要的是依赖领域专业知识的支撑。目前,尽
随着纳米氧化锌(nano-ZnO)工业化应用不断扩大,含nano-ZnO消费品随固废流进入垃圾填埋场逐年增加。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nano-ZnO在垃圾填埋场中迁移、转化和归趋的环境行为引起广泛关注。含nano-ZnO固废进入垃圾填埋场后,nano-ZnO颗粒将释放到垃圾渗滤液中并以其为载体迁移,同时也会与渗滤液中多种污染物接触并发生界面效应,从而产生更加复杂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垃圾渗滤液中na
液滴微流控技术能够在微通道内实现液滴生成,精准控制生成液滴的尺寸以及生成频率。结合芯片结构设计和外部控制条件,可以对液滴进行多样化的操控,以满足不同研究和应用场景需求。在生物医学领域,液滴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微反应器,具有微纳尺度体积,容易高通量操作,非常适用于大样本下的生化检测和分析。材料科学及应用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点方向。例如,基于生物相容性材料,高敏感性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流技术,生活垃圾焚烧(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MSWI)飞灰(FA)呈现爆发式增长。而我国电解锰渣(Electrolytic Manganese Residue,EMR)以1000万吨/年增长。MSWI飞灰被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HW18危险废物,EMR含大量的重金属和氨氮等污染物。因此,MSWI飞灰
厌氧氨氧化过程是近年来生物脱氮技术的热点工艺,其以氨氮和亚硝态氮为主要底物在厌氧条件下将水中的氮转化为氮气,整个过程无需额外曝气和有机碳源,且脱氮效率高、污泥产量低,对工程实际应用有着巨大意义。由于厌氧氨氧化菌体倍增时间长(11-14天),对有机物、溶解氧及亚硝态氮等环境因素敏感,使得该技术的启动周期长,工艺参数不宜控制。同时由于厌氧氨氧化的代谢机制还会生成少量的硝态氮,因此其还需耦合其他工艺才能
随着现代电力系统快速发展,愈发复杂严苛的工况使得绝缘聚合物的长期性能受到更严峻的考验。绝缘聚合物内部长期老化致失效所涉及的劣化演变以及击穿放电过程,难以被传统实验手段直接实时观测,使得相关研究充满挑战。计算高电压工程学丰富并拓展了传统绝缘介质老化课题的研究,并为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借助计算机编程技术及其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对绝缘聚合物内部的老化失效演变开展了可视化仿真研究
阐述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特点,对于数据信息处理优势,网络数据资源能够全面实现共享,探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要点,提出完善与优化的对策。
整体叶盘通常是利用先进的制造工艺(整体加工或焊接等技术)将叶片和轮盘做成一体结构,省去了常规叶盘联接的榫头和榫槽结构。同时,整体叶盘的振动阻尼因为缺少了榫结构的界面摩擦而减弱,在恶劣环境下容易发生疲劳失效;由于轮盘较薄,盘片刚度相近,整体叶盘容易发生耦合共振;由于一体化结构特征,整体叶盘的振动控制和损伤修复非常困难。最近的研究表明,由金属基、陶瓷基或两者混合物做成的硬涂层还具有良好的阻尼能力,涂层
航空发动机管路系统是发动机系统介质传输和能量传递的重要通道。航空发动机液压管路系统是保障发动机正常运行的重要外部附件系统,在所有管路系统中所占比例最大,主要用于实现进气调节、尾喷调节等重要功能,要求有极高的可靠性。在工程实际中,航空发动机液压管路系统的振动故障主要包括管体振动过大、管体之间及其与壁板碰撞、卡箍振松或振裂、管接头或焊接接头振裂等。据统计,管路故障占航空发动机总故障的30%以上。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