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纳米氧化锌(nano-ZnO)工业化应用不断扩大,含nano-ZnO消费品随固废流进入垃圾填埋场逐年增加。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nano-ZnO在垃圾填埋场中迁移、转化和归趋的环境行为引起广泛关注。含nano-ZnO固废进入垃圾填埋场后,nano-ZnO颗粒将释放到垃圾渗滤液中并以其为载体迁移,同时也会与渗滤液中多种污染物接触并发生界面效应,从而产生更加复杂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垃圾渗滤液中na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氧化锌(nano-ZnO)工业化应用不断扩大,含nano-ZnO消费品随固废流进入垃圾填埋场逐年增加。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nano-ZnO在垃圾填埋场中迁移、转化和归趋的环境行为引起广泛关注。含nano-ZnO固废进入垃圾填埋场后,nano-ZnO颗粒将释放到垃圾渗滤液中并以其为载体迁移,同时也会与渗滤液中多种污染物接触并发生界面效应,从而产生更加复杂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垃圾渗滤液中nano-ZnO与共存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将是决定二者在填埋场中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对正确评估和控制nano-ZnO的环境风险至关重要。本研究采取动态柱实验探究了填埋场环境下nano-ZnO单独以及分别与渗滤液中典型污染物重金属Cu、Cr和有机污染物双酚A(BPA)、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的共迁移规律,阐释了nano-ZnO与污染物间的界面效应和相互作用机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Nano-ZnO在生活垃圾中的迁移能力较低,无论是早期还是老龄化渗滤液条件下至少有60%的nano-ZnO滞留在垃圾体内。但渗滤液中存在的乙酸和腐殖酸均能够提高nano-ZnO的zeta电位绝对值以及空间位阻能,从而增加颗粒间静电斥力,降低颗粒团聚,使nano-ZnO不易被固废介质截留;早期渗滤液中nano-ZnO更易于在饱和介质中迁移,而老龄化渗滤液中的nano-ZnO在不饱和介质中有更强的迁移性。Nano-ZnO与固废介质间存在的静电引力是影响nano-ZnO迁移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但固废介质的表面性质和孔隙度对nano-ZnO迁移亦有影响,固废介质粗糙度越低、孔隙度越大,nano-ZnO也越容易迁出。(2)早期和老龄化渗滤液中nano-ZnO与Cu(II)、Cr(VI)的共迁移行为有一定差异。早期渗滤液中Cu(II)和Cr(VI)对nano-ZnO迁移有抑制作用,而老龄化渗滤液中Cu(II)或Cr(VI)均能实现与nano-ZnO共迁移(C/C0达到1)。DLS结果显示,环境因子、重金属对nano-ZnO性质的影响以及nano-ZnO与迁移介质间界面效应的综合作用决定了nano-ZnO的迁移行为。Cr(VI)与nano-ZnO共存时,Cr(VI)易附着于nano-ZnO表面随nano-ZnO颗粒迁移,使得两种污染物的迁移能力均较强;而Cu(II)与nano-ZnO共存时,由于Cu(II)与石英砂存在静电引力,导致大量Cu(II)滞留在石英砂中不随nano-ZnO共迁移。老龄化渗滤液中的Cu(II)容易与腐殖酸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因此更容易在砂柱内发生滞留,而nano-ZnO对Cu(II)的迁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Cr(III)离子能够与nano-ZnO表面羟基的氢键作用形成O-Cr(III)键,诱导nano-ZnO与Cr(III)形成链状复合物,加剧nano-ZnO的团聚。(3)BPA和DEHP对共存nano-ZnO的迁移均产生抑制作用。这是因为与BPA、DEHP共存时,nano-ZnO的正zeta电位升高,与石英砂间的静电引力增强,并且BPA和DEHP在nano-ZnO表面的单位吸附量是在石英砂表面的2倍。Nano-ZnO的红外光谱显示在1506 cm-1和2427 cm-1的窄吸收峰处产生微弱的伸缩振动,说明BPA和DEHP在nano-ZnO表面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BPA和DEHP在砂柱中的迁移能力较弱,大部分将滞留在石英砂中,且nano-ZnO对BPA和DEHP在砂柱中的迁移没有显著影响。(4)渗滤液回灌使nano-ZnO在早期和老龄化渗滤液条件下的迁移能力增加了14%-22%,并显著提高了滞留nano-ZnO的再迁移能力。与Cu(II)共迁移时,早期渗滤液中nano-ZnO的C/C0经回灌后最高可增加50%,Cu(II)的出水浓度也有明显的增加。渗滤液回灌对Cr(VI)的迁移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回灌可使与Cr(VI)共存nano-ZnO的迁移能力增加50%。渗滤液回灌对BPA的迁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DEHP迁移影响不大,但对与DEHP共存nano-ZnO的迁移能力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填埋场环境下nano-ZnO单独以及与共存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与相关作用机制,提出了要正确评估nano-ZnO对填埋场垃圾稳定化过程、周边环境的潜在风险,以期为nano-ZnO产品在填埋场中收容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大范围提高煤层透气性是高效抽采煤层气(瓦斯)的关键。传统煤层增透技术如密集钻孔、水力割缝等单孔增透范围偏小、抽采效率较低;常规水力压裂技术受地应力束缚易形成单一裂缝,裂缝两侧增透“空白带”内遗留瓦斯在后续煤炭开采过程中易诱发瓦斯灾害等事故。如何在煤层内大范围均衡构造裂隙网络是实现煤层瓦斯全面高效抽采的关键。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煤矿井下树状钻孔均衡增加煤层透气性的方法,即利用穿层钻孔作为树干孔,通过
大规模网络系统具有复杂的动态特性,其优化问题既十分重要又极具挑战性。与传统集中式优化相比,分布式优化具有可扩展性好、灵活性高、协作性强、隐私数据泄漏少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经济调度、传感器网络最优资源配置、多机器人系统定位等领域。近年来,基于多智能体协调技术的分布式优化算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地,由于一些实际优化问题对收敛速率具有较高的要求(如微电网的经济调度问题),因此研究保收敛性
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阴冷潮湿室内热环境恶劣,室内热环境具有分散、间歇和局部供暖的特点,人员长期生活在此具有一定冷暴露经历的环境中,形成了相应不同程度的生理适应性。因此,在此背景下如何准确评价该地区冬季室内环境舒适性,对该地区合理调控供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热感觉预测方法如PMV指标没有考虑人体适应性,而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建立在黑箱理论基础上,适用于自然通风建筑人体产生完全冷适应的热环境评价,对于具有不同程
钽合金是一种典型的体心立方(Body centered cubic,BCC)难熔金属,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高温应用、化学加工、核工程、航空航天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为获得钽合金的高性能制品,需对其在热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力学及耐腐蚀性进行系统研究。近三十年来,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
自从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MM定理开始,资本结构理论衍生出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市场择时理论等多个分支。国内外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变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动态权衡理论在近年来受到诸多学者的认同和支持,逐渐成为资本结构研究的主流逻辑框架。动态权衡理论认为公司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它不仅反映公司价值与风险之间的最优匹配,
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是交通工具上常用的轻质结构材料。目前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发展迅速,对所使用的铝合金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经过时效产生的析出相及其在晶粒内部和晶界的分布对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相结合的形变热处理工艺可以通过引入位错、细化晶粒和产生析出相来充分挖掘铝合金的强化潜力,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加工方法。但是形
随着煤炭、石油等常规化石能源的消耗与日益枯竭,能源开发经历着从传统化石燃料向清洁和环境友好型新能源的过渡和转型。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又名“可燃冰”)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能量密度大的特点,被认为是未来具有应用前景的新能源之一。水合物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多孔介质中水合物的生成与分解特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对天
新世纪以来,各国钢铁工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使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各行各业相继取得突破,冶金行业正经历着蓬勃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向钢铁工业提出新的时代命题,使钢铁行业自身发展与新时代科学技术相适应,通过以钢铁制造流程物理系统的结构改进和数字化信息系统相互融合,实现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物质流与能量流的协同优化将势在必行。本文将钢铁企业煤气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
随着“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推广实施,国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传统制造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深刻的转型升级。然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品附加值的偏低、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这三方面问题正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规模定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各种资源,借助现代设计方法、成组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规模,提供定制化的产
云计算和大数据推动了一系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落地和发展,使人们从信息时代进一步迈入了智能时代。但由于大数据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非结构化、非标准化、缺少语义关联、缺乏领域背景知识、质量不高等),使得大数据的价值并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为实现对大数据的精准与精细分析,除了依赖领域相关的标准、规范、指南等以外,更重要的是依赖领域专业知识的支撑。目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