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砂岩修复Cd污染土壤的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时间长,空间范围广且对人体毒害作用强的特点,是国际公认的严重环境问题。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于保障农产品产量和人口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成本较高,难度大,且有可能导致二次污染。因此,研发环保可持续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一直是学术界和产业界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以新型土壤修复材料——砒砂岩为研究对象,在阐明其对溶液中Cd吸附性能和机理的基础上,探究砒砂岩在镉(Cd)污染风沙土中的钝化作用,并揭示土壤-苜蓿系统中Cd的迁移规律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根瘤菌和丛枝菌根接种实验,研究了砒砂岩-共生微生物多种修复措施下对苜蓿在Cd污染土壤中生长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土壤理化指标、根际微生物群落和植物生理等指标探究砒砂岩-微生物联合修复Cd污染土壤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1)揭示了砒砂岩对Cd(Ⅱ)的吸附性能和机理,证明砒砂岩可作为一种经济且生态友好的重金属吸附材料。砒砂岩对Cd(Ⅱ)最大去除率为57.7%。其在不同重金属浓度下对Cd(Ⅱ)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以阳离子交换和羟基络合为主。砒砂岩对重金属有很好的亲和力,吸附过程属于放热反应。其在溶液pH值为6.0时,重金属吸附的效果尤佳。砒砂岩在单金属体系中对Cd(Ⅱ)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在Cd(Ⅱ)和Cu(Ⅱ)复合体系中对Cu(Ⅱ)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2)研究了砒砂岩对有效态Cd的固定效果及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表明砒砂岩能稳定土壤Cd,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浓度,降幅可达11%,主要原因是受Si-O-、Al-O-基团的影响,pH升高时砒砂岩对Cd的静电引力变强。同时,砒砂岩显著提高了Cd污染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如:NO3--N、NH4+-N)和有效态微量元素浓度(Cu、Zn)。此外,砒砂岩对Cd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而未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3)阐明了砒砂岩促进苜蓿根部固定Cd,提升Cd污染修复效率的影响机理,并揭示了砒砂岩对根际土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砒砂岩添加可大幅度提高植物地下部的重金属浓度(>35%,P<0.001),与对照处理相比其根部固定的总Cd提高了2.14倍。砒砂岩添加通过提高Cd污染土壤的有效态养分和有益微量元素的浓度,增强了苜蓿叶片中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活性,从而减小脂质过氧化(MDA),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另外,砒砂岩添加会降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减少群落间互作,改变细菌群落结构。KEGG代谢途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砒砂岩添加可显著降低细菌群落的细胞活性、环境适应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功能基因的表达。
  (4)利用砒砂岩和共生微生物协同修复方法,结合16S及IT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阐明了Cd污染下对苜蓿生长的促进作用并揭示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接种处理,根瘤菌和丛枝菌根共接种效果最优,更能显著促进苜蓿的生长及根部Cd固定。接种有益于Cd胁迫下苜蓿抗性的提高,抗氧化酶活性(SOD,POD和CAT)增强,Cd诱导的脂质过氧化(MDA)和活性氧(ROS;O2-,H2O2)胁迫得到显著缓解;共接种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了细菌群落多样性并降低了真菌群落多样性。LEfSe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的结果表明,微生物接种诱导的关键根际细菌类群(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及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等)的变化在砒砂岩-微生物修复中起关键作用。关键根际细菌有益于提高根际养分活性,缓解根际微量元素Zn、Fe、Mn和P的缺乏,促进苜蓿吸收更多根际养分,减少其光合作用碳释放进入土壤和Cd固定。
  本研究评估了砒砂岩固定有效态Cd和促进植物生长的能力,并阐明其作用机理,为砒砂岩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砒砂岩-根瘤菌-丛枝菌根修复体系对Cd污染修复效果的强化作用,揭示了自然矿物-共生微生物修复过程中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及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为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可持续、低成本的修复技术,砒砂岩和微生物联合的土壤重金属修复方有望在环保和农业产业中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在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及人口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为了定性定量地提取茶树鲜叶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确定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本实验进行设计了几组实验进行比较:首先是以铁观音为材料,采摘研磨成粉后,用乙醚进行浸提茶树新鲜叶片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借助溶剂辅助香味物质蒸发(SAFE)方法将茶树鲜叶挥发性香气物质与非挥发性香气物质分离开,然后用气相色谱仪(GC)-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MS/FID)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测试了提取次数(提取一次、提
学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部分群体由于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导致高脂血症患病率逐年升高。而已有研究表明,茶叶及其功能性成分可通过激发与脂代谢相关的酶的活性、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调控与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节机体肠道菌群等四个方面达到调节机体血脂的效果。但当前关于茶籽皂苷调节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肠道菌群功效及其机制的研究匮乏。因此,本研究以茶籽皂苷为材料,通过高脂血症大鼠动
学位
对‘琯溪蜜柚’8月(未成熟时期)、9月(成熟时期)、10月(挂树1个月)、11月(挂树2个月)四个不同时期果实汁胞进行了生理指标、纤维素含量、GA和BR含量测定,转录组测序以及形态学变化观察。通过转录组对纤维素合成途径、GA和BR合成途径以及信号转导进行分析,筛选出四个时期汁胞粒化过程中相关的差异基因,并对显著差异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进行表达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蜜柚果实进入成熟期以后,
学位
本研究以福建省珍稀核果类果树地方品种——油柰为材料,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分离出两个在外源SA处理下差异表达的WRKY基因(PsWRKY22和PsWRKY33)的5’端调控序列,通过启动子分析网站PlantCARE分析这两个基因启动子中的顺式作用元件;应用Gateway技术,构建含5’端序列不同长度缺失片段的植物融合GUS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Col-0),获得转基因植株,对这些转基因植株进行GUS
学位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果树之一,其果实的发育与其内源小分子调控物microRNA(miRNA)具有重要联系。前人研究显示,miRNA参与激素、逆境胁迫、组织器官形态建成等途径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而短肽(miRNA encode regulatory peptide,miPEP)由miRNA初级体(primary microRNA,pri-miR
学位
‘南丰蜜橘’(CitrusreticulitaBlanco cv.Nanfeng tangerine)是我国地方优良品种之一,其皮薄核少,色泽金黄,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而享誉古今中外。但夏季长期高温和强直射光的发生,柑橘日灼果变得越来越普遍,导致丧失了果实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本试验以‘南丰蜜橘’为材料,探究喷钙对日灼果果实品质、果皮活性氧、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以及钙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
学位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我国华南地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果树。龙眼果实质量和产量与其胚胎发育息息相关。植物体细胞胚胎与合子胚在发育过程基本相似,可作为研究植物胚胎发生机制的优良替代体系。植物体胚发生过程不仅受特异基因的调控,还受表观遗传调控,尤其是DNA甲基化,一定水平的DNA甲基化对植物体胚的正常发育是必须的。miRNA能够介导DNA的甲基化,该过程与mi
学位
金针菇是世界第五大栽培食用菌,也是我国商业化栽培的食用菌,且总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基础研究薄弱,严重制约着产量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研究利用担孢子菌株WT583的粉孢子为诱变材料,以紫外线为诱变剂,建立了金针菇突变体库。然后利用基因组测序与比对技术,对金针菇基因组紫外诱变DNA突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匍匐型菌丝突变株与粉孢子缺失突变株表型的分子机理进行了探索,为金针菇遗传学研究添加了新的内容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以及连作年限逐渐增长,根结线虫已成为当前设施蔬菜生产的一大障碍,对农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由植物寄生性线虫造成的损失全球每年可达1000亿美元,其中由根结线虫造成的损失高达70%。阐明以番茄为代表的蔬菜根结线虫抗性机制,解决限制我国设施生产的瓶颈之一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剖析番茄对根结线虫的响应机制,运用分子、生理生化和环境调控等方法提高番茄对根结线虫
学位
通过商都县海卜子果园8年生金红苹果树单位干截面积不同留果量的田间试验,进行与负载量相关生理因子的测定分析及生长发育调查,结果得到: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发育枝、无果短枝和有果短树叶片的叶绿素的含量下降,发育枝叶片的Pn、可溶性糖含量稍有升高,短枝叶片的Pn、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各类枝叶片的淀粉含量均下降;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各类枝叶片的MDA含量增加,Z、GA和IAA含量下降,ABA含量增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