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科书编写与评价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教科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学生的化学学习一般由动机激发、概念建构、探究实践,以及学科传播等方面组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和辅助工具,化学教科书应该在这些方面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全面而充分的支持。我国的化学教科书在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表现与使用现状如何?本研究借鉴“学生参与”理论,以及教科书学习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以学生的“学习参与”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结构访谈、准实验研究等多种类型研究方法,主要对我国高中化学教科书(以“人教版”为例)中“学习支持”要素的构成特征、存在水平、使用现状,以及实践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以期为我国化学教科书的后续修订与编写工作提供来自“学生立场”和“学习者使用”角度的实证证据和参考依据。论文主要由三个研究部分组成。第一、化学教科书中“学习参与”要素文本分析研究。从化学教科书学习者主体性发挥入手,借助“化学教科书ABCS分析框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五套典型版本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内容中的“学习参与”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与比较,研究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角度全面反映这些化学教科书在支持和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教科书学习方面的整体水平、具体表现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和“素养中心”等三个阶段。具体而言,其中包含的“学习参与”要素特征的范围与水平均在不断改善,呈现出参与范围扩大、参与水平提升的发展过程与变化趋势,越来越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表现出了越来越多与学习主体相关的特征。在五个文本研究对象中,尤以2019年版高中化学教科书表现得最为全面与均衡。然而,相关研究也发现,2019年版化学教科书中包含的高水平“积极参与”要素(如:个人发展、真实研究、概念网络、反思批判、小组合作和致力化学等)的整体比例较低,这是后续高中化学教科书修订与编写需要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第二、化学教科书“学习参与”要素学生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文本研究表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设计的“学习参与”要素在各个维度上的分布较为全面和均衡,从理论上来说,比较有利于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参与化学教科书的学习。为了比较与分析“静态”文本分析结果与“动态”教学使用情况之间的匹配性,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为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对化学教科书中“学习参与”要素的使用情况和水平,以及他们使用“学习参与”要素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学生对2019年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设计和安排的积极“学习参与”要素的整体认可程度普遍较高;学习者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对化学教科书中设计和安排的“学习参与”要素的使用程度却相对较低,特别是对高水平“学习参与”要素的使用程度则更低。其中,学习者在具有“群体/外部”特征的“社会参与”方面的表现更差,水平更低,更加需要后续相关研究的强化与发展。研究也发现,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者化学教科书“学习参与”要素使用的因素主要分为客观条件和主体特征两大类。其中,客观条件主要包括:教科书内容的枯燥、学科性强、课时安排不足、实验条件不足、合作学习氛围不浓厚等;主体特征主要包括:应试倾向、选科意向、学习兴趣低、参与动机低、学习参与能力弱等。第三、旨在提升学生使用化学教科书“学习参与”要素能力的教学干预研究。针对学生使用化学教科书中“学习参与”要素时出现的“意识水平较高,而使用程度偏低”等问题,本研究采取“准实验研究”的方法,以提升学生使用化学教科书“学习参与”要素的能力为目标,对学生的教科书使用与学习过程进行一定的干预与影响,以期建构出相关教学模式或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研究发现,在遵循学习者认识教科书“学习参与”要素基本环节的基础上,逐步为学生提供使用不同水平“学习参与”要素的机会,他们就能更好地使用教科书中的相关要素来激发和支持自己的化学学习。教学干预过程中设计的化学教科书“学习参与”要素使用能力提升IEA教学框架可以显著提升学习者使用“显性”学习参与要素(如:行为参与和社会参与)的能力,而在促进“隐性”学习参与要素(如: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使用方面,效果一般。如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使用化学教科书中的“隐性”学习参与要素,这是后续相关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总之,化学教科书“学习参与”的相关研究不仅关乎学习者的个人学习行为,它们也与化学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实验条件、课时安排,学习氛围,以及教育评价方式密不可分。因此,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化学教科书中“学习参与”要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作用,相关研究需综合考虑学校、班级、教师、评价等多种因素,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