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人地关系愈加紧张,城镇用地供需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战略规划相继出台实施,明确我国未来城镇化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节约集约用地、可持续健康用地作为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土地高效利用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发展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安徽省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之一,具有承东启西和连接南北的双向作用,亦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发展关系不仅有利于城镇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更有助于安徽省的区域协同发展。
鉴于此,本文以“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土地利用效益测度-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关系测度”为研究思路,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2007-2016年为研究期,在科学界定、梳理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相关内涵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建立耦合协调度等模型揭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关系,最后提出有效优化路径。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2007-2016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逐步上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呈正相关关系。16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趋势各不相同,且均与自身的地理位置、资源类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因素息息相关。在空间上呈现中东地区高于皖北地区的分布格局,中部地区形成以省会合肥为主中心,马鞍山、芜湖、铜陵为次中心的增长极效应发展趋势。
(2)2007-2016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发展趋势差异显著。在空间上呈现以合肥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且高值区与低值区呈“抱团状”发展格局,高值与低值分化愈发明显,表明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不断扩大。
(3)2007-2016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各地级市基本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且具有向高级阶段发展趋势。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在0.5543-0.8358之间,可分为勉强协调阶段、初级协调阶段、中级协调阶段和良好协调阶段,各地级市协调度亦不断向高度协调阶段迈进。在空间上呈现以合肥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对周围城市具有“溢出效应”,带动周围城市向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各城市间协调度呈随机分布状态,且差异较大,但差异性却在不断缩小。
(4)安徽省由新型城镇化质量超前型向同步型不断趋近,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正朝良好方向发展。
鉴于此,本文以“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土地利用效益测度-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关系测度”为研究思路,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2007-2016年为研究期,在科学界定、梳理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相关内涵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建立耦合协调度等模型揭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关系,最后提出有效优化路径。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2007-2016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逐步上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呈正相关关系。16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趋势各不相同,且均与自身的地理位置、资源类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因素息息相关。在空间上呈现中东地区高于皖北地区的分布格局,中部地区形成以省会合肥为主中心,马鞍山、芜湖、铜陵为次中心的增长极效应发展趋势。
(2)2007-2016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发展趋势差异显著。在空间上呈现以合肥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且高值区与低值区呈“抱团状”发展格局,高值与低值分化愈发明显,表明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不断扩大。
(3)2007-2016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各地级市基本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且具有向高级阶段发展趋势。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在0.5543-0.8358之间,可分为勉强协调阶段、初级协调阶段、中级协调阶段和良好协调阶段,各地级市协调度亦不断向高度协调阶段迈进。在空间上呈现以合肥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对周围城市具有“溢出效应”,带动周围城市向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各城市间协调度呈随机分布状态,且差异较大,但差异性却在不断缩小。
(4)安徽省由新型城镇化质量超前型向同步型不断趋近,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正朝良好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