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麦克唐纳(Martin McDonagh,1970-)是当代英国/爱尔兰著名剧作家和电影导演。截至目前,他创作并已面世的戏剧共11部,包括两个三部曲和五部独立剧作。在戏剧创作方面,麦克唐纳己三次获得劳伦斯·奥利弗奖,并多次获得托尼奖提名。在电影制作方面取得极大成就之后,麦克唐纳又于2015年回归戏剧创作,之后在戏剧创作和电影指导上呈两栖状态。本文将以麦克唐纳的第一个三部曲——“丽南镇三部曲”,即《丽南镇的美人》、《康尼马拉的骷髅》和《荒凉的西部》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理论和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三部曲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分析,阐释剧中身份认同危机的出现、对身份认同的建构以及由建构失败带来的伦理困境等一些列问题,并从作家与剧作的关系入手,挖掘作者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和作者在该问题上的迷惘。第一章首先对“身份认同”一词进行界定,其次主要分析剧中人物产生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及造成危机的原因,即殖民历史的创伤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剧作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可总括为混乱的文化认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莫衷一是的民族认同,二是逐渐淡漠的宗教认同。引发身份认同危机的最大诱因则是殖民历史与全球化。历史上,爱尔兰长期受英国的殖民,在历时弥久的反殖斗争后,爱尔兰终获独立。但是,殖民的阴霾并没有随着事实殖民的结束而终止,就如后殖民理论普遍认为的那样,殖民历史带给受殖者的伤害是挥之不去的,殖民经历使得爱尔兰人民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语言,从而致使他们无法获得稳定一致的身份认同。在殖民创伤破坏身份认同的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也侵袭到了丽南,剧中的人物订购英国的时尚杂志、观看澳洲的肥皂剧、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所有这些“入侵者”的到来进一步迷乱了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使得他们在世界舞台上进一步边缘化,这就更加剧了人物的身份认同问题。第二章主要分析剧中人物试图重建身份认同的过程。在丽南镇三部曲中,人物试图再次获得稳定的身份认同的举措有二,一是主动离散,前往曾经的宗主国英国或当今世界默认的霸主美国,希望成为那里的一员并获得身边人的认可。剧中的莫琳与瓦伦选择前往英国,佩托和雷蒙则最终选择了美国,他们中前两者是曾经的离散者,后两者则是当下的离散者,从而体现了离散的持续性。二是在地重建新的认同,即通过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重拾宗教信仰、或者倚重外来文化,使其在地化而构成新的认同。剧中莫琳固执地坚持只看爱尔兰电视节目、威尔士神父不惜以死来促成科尔曼兄弟的和解、托马斯侦探试图按照美国社会的标准行事、剧中人物均操一口爱尔兰语和英语杂糕而成的语言等等,都表现出丽南的人们试图在地重建新的文化、信仰、准则,从而铸就新的身份认同。第三章主要分析剧中人物重塑身份认同的结果。其直接结果是重建的失败,其持续影响则是引发伦理混乱和伦理困境。对伦理秩序的破坏和对伦理禁忌的触犯构成了丽南的伦理混乱,其中伦理秩序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病态的亲子关系、恶劣的兄弟关系和杂乱的邻里关系上,触犯伦理禁忌则表现在剧中人物弑父、弑母、杀妻的行动上。而难以破解的伦理两难和无限延宕的伦理诉求则形成了丽南的伦理困境,其中伦理两难主要表现在莫琳受困于情与孝不可两全、威尔士受困于自杀与否、托马斯则受困于尽责或失职。无限延宕的伦理诉求则是指莫琳和威尔士的伦理诉求在历经了实现与失落间的无数次徘徊之后,最终被无限搁置,成为无法破解的伦理困境。第四章主要通过剧本分析剧作家麦克唐纳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和对该问题的迷惘。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戏剧伦理语境的呈现,二是戏剧伦理价值之所在。就前者而言,麦克唐纳在三部曲中建构了一个极度虚构却又极度真实的伦理语境,其虚构在于戏剧中所表现出的不可思议的暴力,其真实则在于戏剧中的暴力实则是对爱尔兰现当代历史的隐喻式再现。就后者而言,三部曲并非如国外诸多学者批评的那样,不具任何建构意义,而是通过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提醒观者丧失身份认同的严重后果。麦克唐纳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惘主要体现在其模糊的自我认同上,他始终自认为居间于英国人和爱尔兰人之间,并在严肃作家和为稻粱谋者之间徘徊,而这一切均源于他秉持的反本质主义立场,实际上该立场存在着相当的理想主义色彩,并致使作者无法为丽南人走出困境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