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列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之后党的又一奋斗目标。为响应中央的号召,作为资源大省的黑龙江省也开启了建设生态省的规划,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但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生态文明意识却令人堪忧。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体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高校、家庭和社会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最重要的三个主体,三者各司其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忽视,导致各个主体作用的发挥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高校缺乏相应的师资与课程设置,家庭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社会则由于部分公众缺乏生态文明意识而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产生了反向的、不良影响,且三个主体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均衡性较差。本文在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涵义、特点与内容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空间均衡模型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均衡研究中的可行性。通过资料搜集与实地调研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了黑龙江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然后选取10所样本高校,通过空间均衡模型对黑龙江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体的功能发挥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黑龙江省各高校间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均衡情况差异较大,且由高校、家庭和社会构成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体体系整体水平较低,无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功能弱化造成的。最后根据前文研究分别从高校、家庭与社会的角度提出了改善黑龙江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均衡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