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具有重大意义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果实蝇属的寄主、传播、监测、防控、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主要对果实蝇属成虫形态特征、人工饲养配方的筛选、适生性预测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定性定量风险分析方面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果实蝇属重要种类的形态鉴定研究对果实蝇属36种重要检疫性种类和海南果实蝇已知的14种果实蝇进行成虫外部形态特征鉴别、描述并编制检索研究。结果表明,果实蝇属种类最多,虽然有的种类形态特征极为相似,但是成虫的形态特征仍是果实蝇属的鉴定和分类依据:翅膀、缝后侧条、鬃毛、小盾片、腿节、腹板、雄性外生殖器在不同种之间具有明显差异,这些特征可作为果实蝇属成虫的鉴定和分类依据。有些不同种类形态特征变异极小,如桔小实蝇复合种。2.实蝇属昆虫人工饲养配方的筛选以桔小实蝇、瓜实蝇的成虫和幼虫为饲养对象,通过对不同配方所饲养的成虫和幼虫的产卵量、孵化率、蛹化率等生长指标进行测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以蔗糖:啤酒酵母=1:2的饲料比例,为饲养桔小实蝇和瓜实蝇的最佳方法,表现为雌虫产卵量最多,卵孵化率均达80%以上,产卵周期最长在32天观察期内,无明显衰退现象。(2)采用啤酒酵母和尼泊金甲酯(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改进配方饲养桔小实蝇和瓜实蝇,结果表明:当尼泊金甲酯的用量达到1.6g的时候,饲养效果最佳,既能确保幼虫正常发育,提高各项生理指标外,又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饲料的持久不霉变和无异味。3.果实蝇属重要种的适生性与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根据南亚果实蝇、辣椒果实蝇发育起点温度,世代有效积温等特性,运用中国670个气象站点30年间的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库,运行CMVFF模型,预测了南亚果实蝇、辣椒实蝇、昆士兰实蝇在中国适生情况:(1)可适生区的面积分别为33.28%、33.43%、36.72%(2)可发生代数以3-5代为多;(3)可定殖面积轻度危险区19.55%、27.88%、14.48%,危险区为3.43%、2.24%、7.46%高度危险地区10.45%、7.16%、14.78%4.果实蝇属重要害虫的定性定量风险分析遵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结合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点:(1)从国内外分布情况、潜在的危险性、受害对象的经济重要性、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及风险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对南亚果实蝇、辣椒果实蝇、昆士兰实蝇等3种实蝇分别进行危险性评估,确定了3种实蝇的风险性。(2)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的方法,确定一级(Pi)和二级(Pij)指标的评价标准和赋分值,评估量化各指标,利用相关风险分析模型,定量分析3种实蝇的风险,结果表明南亚果实蝇、辣椒果实蝇、昆士兰实蝇的综合风险值R分别为2.3981、2.3981、2.5295,其风险值R均大于2.0,为高度危险有害生物;其中昆士兰实蝇的风险值为2.5295大于2.5为特别危险的有害生物。(3)通过定性定量风险分析,明确了3种实蝇传入的风险,提出了风险管理措施与对策,提出了与有害生物的风险水平相对应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以防止传入、传播和蔓延,也为针对性检疫鉴定、疫情调查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