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力学分析的小腿假肢接受腔的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

来源 :广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肢接受腔是假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与人体连接进行力的传递进而控制假肢运动的作用。功能性假肢接受腔必须同时具备穿着的舒适性,力的传递以及控制性。但是由于假肢的控制性能对残肢-接受腔界面提出的刚性要求与穿戴的舒适性对残肢-接受腔界面提出的柔性要求形成了矛盾。所以针对假肢接受腔界面的研究一直是假肢设计发展中的重点。为提高接受腔的适配性,对残肢与接受腔的界面应力分析,了解残肢表面的应力分布规律,使接受腔与残肢界面不仅能够满足传递功能,而且避免残肢软组织承受载荷不超过安全压力值。为了解决残肢与接受腔界面存在的矛盾问题,提高患者穿戴假肢的舒适性以及功能性。本文通过收集单侧小腿截肢患者在平地行走过程中的一个运动周期内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值,利用逆运动学方法通过Adams仿真软件计算出一个运动周期内膝关节的力与力矩。采用数值分析法对残肢-接受腔界面进行动力学分析。针对残肢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特点,分析一个步态周期下,残肢软组织所受应力分布情况,验证是否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接受腔进行结构优化,使接受腔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基础上使患者步态更接近正常人体步态规律。成果和结论: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假肢接受腔的界面应力不超过软组织载荷承载能力,并且患者步态得到了改善,接近正常人体步态规律。证明了有限元仿真用于接受腔优化设计的有效性,同时能够改善接受腔界面的舒适性以及功能性传递。
其他文献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重庆从一个内陆省辖市一跃成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时全国多数地区的建筑活动进入萧条,而重庆的建筑活动则逐步兴盛,各地的建筑师,带着他们在“黄金十年”间所积累的大量经验来到重庆。这一时期重庆建筑设计业现代化进程,在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本文通过档案发掘、报刊阅读等方式,努力挖掘民国期间关于建筑设计业的大量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建筑制度和建筑观
在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多阶段过程中获得了多种生物学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能量代谢的重编程。正如Warburg所发现的,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肿瘤细胞也倾向于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Warburg效应)。此外,其他葡萄糖代谢包括为核酸合成提供材料和为脂质合成提供NADPH的磷酸戊糖途径也在肿瘤细胞中得到增强。尽管它们在促进肿瘤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调节肿瘤葡萄糖代谢重编程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NeuroD
航天电子焊点,尤其是表露型焊点在宇宙中应用环境极为恶劣,所以航天电子对焊点的可靠性有着极高的要求。目前表露型焊点多采用人工或机器焊接,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出现虚焊、假焊、拉尖等焊点缺陷,而焊点缺陷检测以人工目测为主,存在效率低下、准确率较差等问题。主动红外检测有着非接触测量、检测速度快等特点,可以通过热激励获取焊点内外部结构信息。本文研究了基于传统图像处理方法和基于YOLO算法的焊点缺陷主动红外
目的:本研究基于多肽FFKY(FY4)的自组装特性,结合聚集诱导发光技术(AIE),构建了谷胱甘肽/酸(GSH/pH)双敏感的纳米载体聚乙二醇-二硫键-FY4-腙键-四苯乙烯(PEG-Pep-TPE),在实现肿瘤细胞内生物刺激响应性释放化疗药物(DOX)的同时,实时监测药物释放速率,同时纳米载体解体后的多肽自组装形成纤维,可进一步发挥化疗的协同作用。此外,结合巨噬细胞免疫治疗,采用CD47靶向肽(
超几何级数是组合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论、统计力学和正交函数等多个领域有密切联系.同余及其相关研究是数论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从超几何级数角度研究同余式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并受到广泛关注.近些年,对Van Hamme提出的Ramanujan类型超同余式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从超几何级数的求和式与变换式出发,来建立Van Hamme类型超同余式的q-模拟是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超同余式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
装配式钢结构交错桁架具备绿色环保、施工便捷和结构强度高的优点,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且能满足工程实际发展的需要,解决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比较低以及钢产量生产过剩的问题。为解决传统交错桁架结构耗能能力和抗倾覆能力差的表现,本文提出新型装配式钢框架-交错桁架结构方案,在基于国内研究现状的调查研究下,总结分析钢结构交错桁架抗震分析适应性方法,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了四种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数值
学位
通过分析分布式电源接入末端电网引起电网损耗,提出小型水力发电外送及太阳能发电接入末端对电网造成的网损,并通过仿真分析计算,提出合理的网损治理措施,为小型水力发电外送及太阳能发电接入末端电网提供网损治理措施和建议,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支撑和保障。
世界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化石能源占据主导地位,但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发清洁的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高、安全、稳定的优点,可用于采暖和发电,但传统的开发技术以获取浅层的地热能为主,且均有一定缺陷。单井地热技术旨在开发中深层地热能,通过封闭循环避免地下水浪费污染,实现了取热不取水,近年来各国学者开展相关研究,以改善地热能开发现状。本文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