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感染能够引起禽类多种疾病,常见的禽呼肠孤病毒病主要有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矮小综合征、吸收障碍综合征等,其中以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为主要特征。近年来,ARV感染率不断增加,疾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化,流行趋势愈发严重,导致ARV的防制难度不断增大,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目前,ARV中国分离毒株数量较少,ARV分离毒株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进化、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也鲜有报道。对2012~2016年本实验室接收的疑似ARV阳性病料进行检测统计,发现我国ARV流行趋势增强,流行范围扩大。2012年,在2个省份地区检测到阳性病例;2016年,ARV感染已扩增到8个省份;ARV样品检测阳性率也从2012年的5%提高到2015年的52%。数据分析显示,ARV在我国各地区鸡群中普遍存在,并且呈现出流行范围逐渐扩大、感染率升高的趋势。进一步对上述阳性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的方式分离到9株ARV流行毒株,分别命名为LN01、LN02、LN03、LN04、LN05、LN06、XY01、WZ01和MS01。各流行毒株与S1133毒株的体外复制能力呈现一致性;各流行毒株均可导致鸡胚在接毒后144 h内死亡。ARVσC基因遗传演化分析表明,流行毒株位于第一、第三分支。其中。LN05及JS01毒株位于第三分支,其余各流行毒株则与S1133同源性较高,位于第一分支。此外,σC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流行毒株存在10个特异的氨基酸位点。以S1133毒株作为参考毒株,选择2011年分离的2株流行毒株及2015年分离的3株流行毒株进行SPF鸡致病性实验。实验组SPF鸡在攻毒后72 h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发病,各流行毒株攻毒组SPF鸡死亡率均在60%以上。其中,MS01毒株对SPF鸡致死率为100%,显著高于S1133攻毒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ARV分离流行毒株致病性强于S1133毒株,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分离的流行毒株致病性不同。对不同时间点死亡SPF鸡的关节组织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发现MS01毒株各时间点病毒载量显著高于S1133毒株的病毒载量(p<0.05),该结果与致死率结果相一致,说明ARV病毒体内复制能力与其致病性存在正相关性;HeB02、JS01与S1133毒株在体内的复制能力相当,但其致病能力却明显高于S1133毒株,说明ARV体内复制能力并不是决定其致病性的唯一因素。为了进一步探究流行毒株MS01毒株高致病性的分子基础,对其进行全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MS01与S1133、JS01以及HeB02等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9%以上,且与其它引起关节炎的ARV毒株同源性较高,说明某些基因片段单基因位点的突变可能会导致其致病性的不同,但具体位点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中国部分地区ARV流行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分离获得了9株ARV流行毒株,完成了2011年和2015年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获得并分析了MS01毒株全基因序列,初步探索了ARV毒株致病性差异的影响因素,丰富了中国地区ARV病毒库及生物学信息,为ARV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为中国地区ARV流行病学调查及防制与监控提供了参考。